考研政治讲义:马哲第二章答疑解惑 6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如何理解“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这个论断是要表达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具体说来是语言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从而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在阐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劳动的决定作用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语言和意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意识的物质外壳,意识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固定下来,意识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因此,马克思说:“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页)。因此,无论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自然语言,还是后来产生、发展起来的人工语言(如国际语、符号语言等),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12.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如何理解?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辩证统一。表现在: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却是客观的。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歪曲或虚幻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因此,意识没有独立性,它永远依附于物质,正像问题中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上一页】[ 1 ][ 2 ][ 3 ][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