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解析精选习题之马哲第三章4

2007年12月20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事务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循环论是指把事物的发展堪称周而复始的循环,否认了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2.C 【解析】本题是对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原理的考察 。根据哲学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3.B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关系原理,以及对“质”和“量”概念的理解。“或然”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是一种数量上的表示。[ZK)〗

  4.A 【解析】 本题考察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5.C【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原理。题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显的揭示了⑴⑶⑷的哲学道理,这首诗也涉及到事物的“质”,但没有体现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6.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质量互变规律。从“三年改革和脱困总体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是C,B也是讲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但与题目不符,AD为干扰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与“度”的关系问题。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鲁迅对《三国演义》的准确评价就充分地说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8.C 【解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国务院对各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规定,正是这一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9.A 【解析】 本题考察必然性和偶然性知识点,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会导致机械决定论。

  10.D 【解析】 从题干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其他领域”,可明显知道是对重点论和两点论知识点的考察。

  11.A 【解析】 考察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质变,而非量变,故排除C,而BD为干扰项,

  12.D 【解析】 在本题中,“樵,渔”都是要达到的目的,而“入山,入水”正是从实际出发,抓事务主要矛盾的实践方式,是唯物主义的表现,题目中并未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排除C选择D。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最基本的关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内在的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则以同时承认非重点论为前提。

  14.D 【解析】 考察“度”的概念。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范围,度有两个极限,称为关节点,一旦超出或破坏了度,一物就转换为他物。所谓“过尤而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15.D 【解析】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反映特性,思维模拟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是人脑功能的延伸,但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解析】 前三者属于二者的分歧,而且C项的“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二者都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只不过其正确性、科学性不同而已。

  2.ABC 【解析】 这是一句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名言。是对肯定与否定关系的绝对的片面的理解。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问题。

  3.BC 【解析】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4.ABC 【解析】 本题是考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D项为错误选项。

  5. ABCD 【解析】 科学发展观在实质上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它们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中贯穿、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6.BC 【解析】 本题考察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发生了变化,结果也要发生变化,并非所有先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7.AD 【解析】 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不现实的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水中捞月” 是虚幻的可能性,“大海捞针”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

  8.ABCD 【解析】 矛盾的斗争形式质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分化、相互离异等形式。

  9.BC 【解析】 BC都是通过自然的选择进化而来的,不是激烈的对抗形式,所以是正确答案。

  10.ABCD 【解析】 通过分析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11.AB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尘土飞扬是由于大风吹起,而大风吹起又必然使得尘土飞扬。

  12.ABD 【解析】本题命题是马克思关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一个著名论断。由题干可知,正因为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不能直接合二为一,所以才需要科学,明白了这一题意,便不难看出它说明了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决定并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选ABD,而C是错误的表述。

  13.AB 【解析】 “猪年生福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本身是错误的,CD为干扰项。

  14.ABD 【解析】 C项只是说明了一种自然气象,并不存在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15.ABD 【解析】此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这是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内讨论问题。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的具体或理性具体是指在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上一页】[ 1 ][ 2 ][ 3 ][ 4 ][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