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 集中教学面面观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满足培养单位和参加集中教学的研究生对实验课教学的迫切要求,2005年7月,中科院党组同意支持研究生院建设教学实验室。此后研究生院建成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6个教学实验室。2007~2008学年秋季学期,实验室已投入使用,依托这些新建教学实验室新增实验课程14门,实验课程选课人数达1079人次。
在信息化时代,优质课程的共享和传播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研究生院通过建设“空中课堂”、“课程网站”等手段推进教学信息化。在苏刚看来,“空中课堂”有助于各培养单位的同学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动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2007年4月起,已实现了中科院内部免登录,截止到2007年底,已经有流媒体课件384门,课程讲义206门。此外,2008年2月还建设了课程网站,目前80余门课程开通了课程网站,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课下交流互动的平台。据统计,2006年10月以来访问量已达14万余人次,总访问量累计26万人次。
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表明,阅读和讨论学科经典和前沿文献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内容,深入学习本科发展历史及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中科院研究生院依托国家科学图书馆,开通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全部共10个子集,以及ACM、Science Online、Blackwell,Springer和Elsevier等多个网上文献数据库。此外,研究生院在按照课程的不同类别,除一些偏重数学的纯基础理论课程按照原方式布置课外作业外,原则上要求其他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的讲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合理地选取适当数量的经典或前沿英文文献提供给学生课后阅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阅读报告,计入平时成绩。
值得期待的是,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研究生院已从去年启动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四举措,即“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让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突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让学有余力的优良学生增加跨专业知识、“通识案例必修课程”——增加学生综合常识课程教育、“相对标准考核规则”——推动形成淘汰分流机制。“这四项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必将对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苏刚对此充满信心。
研究生们是知识创新工程的一支生力军。如果随后跟随导师的科研实践是研究生们在知识创新海洋中的浪峰搏击,那么,一年的集中教学,可看作是他们在知识创新大海里的“试水”。正如谭静强所说,这一经历,带给他最多的是“充分交流的环境”,让他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