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 集中教学面面观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务长苏刚介绍说,研究生院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按需设置”的原则,实现了全校开课总数的稳定增长。“7年来,北京集中教学园区开设课程的数量从2000年的331门发展到2007年的1156门。平均每学年增开118门课程。”研究生院的课程设置参考借鉴了国际一流大学相应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主线,覆盖本学科的主要专业,同时充分考虑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生的选课需要,增设学科交叉课程、前沿分析课程、方法论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类课程以及人文、社会、经济、艺术、体育和管理类等课程。同时由来自各培养单位专家组成的学科教学专家组负责审定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推荐课程主讲教师。
“这样,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有了规范的依据,并严格实行‘按需设课,按课聘人’的教学制度,杜绝了以前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因人设课’现象。”苏刚说,“此外,学校还对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了规范,将不符合授课条件的人员调离了教师岗位。”
综合评估 确保质量
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和质量,中科院研究生院逐步制定和完善了综合课程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使教学评估做到科学、合理、公正,既要让学生满意,又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研究生院的做法是,通过网上学生打分、填写主观意见,专家评估,结合教学巡查、督察结果,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学校成立了由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采取随堂听课和跟学生座谈等方式对课程的授课质量进行动态监督,督导意见随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另一个举措是由学校教务部门组织专门人员不定期对教学秩序进行巡查,内容包括停课、调课、学生出勤率等;将督导和巡查结果纳入了课程评估体系,保证了授课质量。
数据显示,2006~2007学年共对8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督导,对56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巡查。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评选出了46门优秀课程,85门优良课程,5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4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同时对47门课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保证集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中科院研究生院通过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空中课堂和课程网站、丰富图书情报资源等手段推进此项工作,引导学生对多元化的课程学习和前沿信息需求,既能“吃饱”,又能“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