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邓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三)2

2007年12月12日 来源:考研教育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六)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①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