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知识综合》科目试卷结构及参考书
一、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考试内容及参考书目
1. 食品安全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谢明勇主编,2009.
2. 食品卫生与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张拥军主编,2007.
3. 食品标准与法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水华主编,2010.
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考试内容及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展经济学》,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农业经济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二次印刷)。
3. 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第二版),蔡根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三、植物保护领域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生长环境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植物保护领域的考生。
3、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
试卷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等三门课程,每个科目的内容各为50分。
(四)植物学考试大纲
1、绪论: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2、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3、植物组织: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4、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及解剖构造
4.1 种子的解剖构造、种子的类型及种子萌发条件、过程和幼苗出土类型。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
4.2 根的伸长生长和初生构造;侧根的形成和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构造;根瘤和菌根及意义。
4.3 芽的类型及分枝形式;茎尖的构造与发育;;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构造;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构造;裸子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木材三切面的结构特征;根茎过渡区的变化。
4.4 叶的发生与生长;叶的解剖构造特点 (双子叶、单子叶及裸子植物叶的特征 );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叶的寿命及落叶原因、变化等。
4.5 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
4.6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营养繁殖的概念及营养繁殖的形式、解剖学基础。
5、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5.1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花的结构和花芽分化的基本概念;雌蕊和雄蕊的发育过程(大、小孢子的产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植物的开花与传粉、;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概念和意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胚、胚乳的发育);单倍体、多倍体植物。
5.2 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
6、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掌握现代植物的基本类群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地衣高等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本课程采用两界系统 )
6.1 各大类群间的区别要点 (进化的观点 )
6.2 对每一类群中的主要种类间的区别要抓主要特点,如藻类中蓝藻、绿藻、褐藻等的区别;菌类中细菌、真菌 (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的主要区别和代表植物。
6.3 不同类型地衣的结构特点和经济意义
6.4 苔藓植物 (苔类、藓类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在进化中的地位。)
6.5 蕨类植物:结合结构特点和生活史了解其在进化中的地位。
6.6 种子植物:从进化的观点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两类群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形态解剖构造及生殖等方面比较)。
7、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7.1 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和花程式、花图式;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7.2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 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前两个系统是主要的 )
7.3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含重要科、属的拉丁学名)
主要参考书:《植物学》,方炎明主编。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第1版)。
(五) 植物生理学
1、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细胞水势的概念、组成、应用;水分的运动方式;根系吸水的部位、吸水的动力、水分运输的内聚力-张力学说;蒸腾作用的指标;气孔蒸腾及其调节。
2、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必需元素的种类及确定标准,可以再循环与不可再循环的元素;细胞膜上离子运输蛋白的种类,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过程、特点、影响因素;植物对氮素的同化;合理施肥的基础。
3、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光合作用光反应进行的部位及基本过程,碳同化的三条途径,光呼吸,光合速率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4、植物的呼吸代谢: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抗氰呼吸的概念及意义; 植物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果蔬保鲜。
5、韧皮部运输与同化物分配:韧皮部的结构特点, 运输物质种类、方向、运输速率;源库概念及运输规律;韧皮部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 同化物分配规律。
6、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生长物质及生长调节剂的概念,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结构、特性及生理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在生产中的应用
7、植物的生长与分化: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植物分化的调控与特点、胚胎发育、种子萌发、营养生长及植物各部分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与组织培养;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形态建成及植物的运动;
8、植物的成花诱导生理: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9、植物生殖、成熟与衰老生理:授粉受精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种子和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的休眠、衰老、脱落的概念。
10、植物的逆境生理:植物适应逆境的一般机制;低温、干旱、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抵抗机理。
主要参考书:《植物生理学》王忠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六)农业生态学
1、绪论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明确农业生态学在解决农业综合发展所面临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
掌握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了解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3、种群
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分布与动态变化,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调节,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根据生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设计立体种植或立体种养的生物组成及其配置模式。
4、群落
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特征,包括层次结构、时空结构与营养结构,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利用群落的结构原理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结构。
5、的生物与环境关系
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生物的生态效应。最小因子定律与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与类型。领会光、温度、水分、土壤和生物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从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出发,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作物组成及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调整建议。
6、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关系及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了解碳、氮、磷和水四种重要物质的循环过程。初步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和农田养分循环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设计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机制及一般步骤,体会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反馈与多元重复补偿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优化生态系统;分析诊断已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如何建立本地区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8、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的类型、特点和我国农业资源的状况,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原则和途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农业资源的特性。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和途径;从农业资源的特性出发,分析资源合理利用及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的必要性。
主要参考书目: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