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联合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联合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市属的、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有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食品科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共45名(具体招生名额以当年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各专业招生情况详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
一、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报名
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一)报考北京联合大学的考生,凡在北京参加初试的考生,网报时必须选择“北京联合大学”报名点(报名点代码11417)报名且须以网上支付方式缴纳报考费,外埠考生报考的有关事宜详见当地报名点公告。.
(二)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并牢记网上报名生成的报名号和密码。
(三)网上报名日期:2010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具体时间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考生自行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http://yz.chsi.com.cn或教育网:http://yz.chsi.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校正网报信息。
(四)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10年11月10日—14日。具体时间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现场确认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告指定的报考点确认;
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摄像。
(五)确认程序
1.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应届毕业生加学生证)、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证件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查验;
2.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3.考生确认本人网报信息。
三、考试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1年1月中下旬(具体时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不在该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2.初试科目
(1)专门史学科的初试科目为三门,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及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初试科目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满分各为100分,历史学专业基础满分为300分。
(2)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为四门,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初试科目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满分各为100分,数学一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均为150分。
(3)食品科学学科学科的初试科目为四门,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二和生物化学。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英语满分各为100分,数学二和生物化学满分均为150分。
(4)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
以上仅为我校使用的全国统考试题。
3.考试大纲及命题
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制定。其他专业基础课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
(二)复试
1.复试时间:一般在2011年3月底。具体时间见我校网站研究生招生信息通告。
2.复试内容:包括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专业笔试、面试等,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
复试其它事宜在公布复试通知时一并告知考生,详见我校网站研究生招生信息通告。
四、考生资格审查
我校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我校将在复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弄虚作假、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体检
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体检不合格者,不予注册。
六、录取类别
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计划内非定向培养、计划内定向培养和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经费四种类型。
对于定向、委托和自筹经费培养的研究生录取前须与我校和委托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委托培养的协议书或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生合同书。
七、招生人数及学制
我校仅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复试前,教育部下达规模数,我校根据生源及初试成绩将适当调整各学科招生人数。
专门史、食品科学学科学制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学制2.5年。
八、住宿
硕士研究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费用按国家规定执行。
九、招生信息、咨询、联系方式
(一)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北京联合大学网上(www.buu.edu.cn)公布。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如有调整,以我校网站公布的为准,请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网站信息。
(二)考生的准考证由我校统一寄发(通信地址要详细、准确)。“初试成绩单”、“复试通知”考生自行上网查询并下载,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书。
(三)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与考试有关的图书、资料。
(四)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按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五)联系方式:
招生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邮政编码:100101
单位代码:11417
电 话:010-64909005,010—64900669
传 真:010-64909005
联系部门: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办公楼6006室)
E-mail:ldyzb@***
学科专 业名称 |
招生人数 |
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专门史 060105 |
15人 |
01物质文化史 02社会文化史 03宗教文化史 04台湾历史文化 |
①政治理论 ②英、俄、日选一 ③历史学专业基础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15人 |
01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 02信息系统工程 03嵌入式系统与SoC技术 04智能控制技术 |
①政治理论 ②英语 ③数学一 ④计算机专业基础 |
食品科学 083201 |
15人 |
01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02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03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
①政治理论 ②英语 ③数学二 ④生物化学 |
专门史(060105)硕士点简介
1.学科概况
本学科重点研究文化史,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学科人员以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为核心,整合了台湾研究院、北京文化史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等校级以上研究机构的师资力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其提供实验实践场所。本学科所支撑的历史学本科专业创建于1978年,现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博士20人,其骨干人员组成北京市创新学术团队等。近5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在研科研项目45项,总经费400余万元。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物质文化史
本方向主要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重点研究北方先秦物质文化史,包括物质手段、物质成果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演变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兼及中国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早期中国历史文化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考古学文化和传说时代古史的对证研究。
研究方向之二:社会文化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史和精神生活史,研究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背景、社会功能和演变轨迹。特色是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文化史的研究视角相结合,将文献考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社会生活史、皇家贵族文化史、士大夫文化史、学术教育史、体育文化史以及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等都是本方向重点关注的领域。
研究方向之三:宗教文化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种宗教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演变、交流传播,重点是北京宗教文化史,包括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天主教文化史、基督教新教文化史、伊斯兰教文化史,以及宗教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研究等。
研究方向之四:台湾历史文化
本方向以研究台湾的历史与现状为特色,包括台湾党派史、台美关系史、台湾传统文化、台湾历史人物、台湾教育史、台湾民俗史、华人华侨,以及京台文化交流史等。
3.学科带头人简介
4.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学位 |
专业技 术职务 |
研究方向 |
专业领域 |
韩建业 |
男 |
42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物质文化史 |
先秦考古学、物质文化史 |
顾 军 |
女 |
47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社会文化史 |
中国民俗史、文化遗产学 |
梁 怡 |
女 |
54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社会文化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赵连稳 |
男 |
48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编审 |
社会文化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连城 |
男 |
45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社会文化史 |
中国古代史 |
左芙蓉 |
女 |
49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宗教文化史 |
中外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史 |
杨靖筠 |
女 |
47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宗教文化史 |
北京宗教文化史、世界近现代史 |
刘红 |
男 |
55 |
本科 |
学士 |
教授 |
台湾历史文化 |
中外政治制度 |
陈文寿 |
男 |
45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授 |
台湾历史文化 |
东北亚史、台湾问题、华侨华人问题 |
李振广 |
男 |
44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台湾历史文化 |
台湾问题、中美关系 |
刘文忠 |
男 |
38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台湾历史文化 |
台湾政治史、台港澳法 |
朱松岭 |
男 |
39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台湾历史文化 |
台湾政治史、台港澳法 |
食品科学(083201)硕士点简介
1.学科概况
本学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中心,向上辐射已具有理论储备的基础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向下辐射已具有技术储备的应用研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
2002年,食品科学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学科依托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1997年由国家卫生部认定。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科委评定成立“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5年通过北京市教委/科委组织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阶段的验收;2009年通过北京市教委/科委组织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二阶段的验收。2010年由北京联合大学批准,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学科点现有正高11人,副高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9人。
近五年,本学科拥有科研项目25项,经费约合计八百余万元,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国家级子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市教委课题1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8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82篇,被SCI和EI收录论文17篇(只统计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署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的论文)。公开出版著作6部。申请发明专利13项,授权4项。科研成果转化5项。
本学科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购置了多种大型进口仪器,如生物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微切割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全自动生物相容性层析系统、活细胞荧光显微图像系统、流式细胞仪、蛋白纯化仪、蛋白质相互作用系统、圆二色谱仪、微孔板酶标仪、实时定量荧光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临界萃取仪等,建有SPF级动物房,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研究
通过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多层次进行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探索新的作用机制,为建立新的活性筛选模型奠定实验基础。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研究方向二: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建立和完善第二代功能食品的动物功能评价方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快速体外检测方法,为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向三: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为开发安全有效的第三代保健食品、建立和完善功能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3.学科带头人简介
4.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方向 |
专业领域 |
姜招峰 |
男 |
54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 |
神经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
惠伯棣 |
男 |
51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 |
天然产物化学、食品化学 |
林 强 |
男 |
46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 |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与制剂技术 |
赵 伟 |
男 |
56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 |
食品酶学 |
张 波 |
女 |
48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
毒理学、生物化学 |
龚 平 |
男 |
47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
功能性食品新制剂、生物活性成分检测 |
赵晓红 |
女 |
49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研究员 |
生物活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
食品功能及毒理学研究 |
荣瑞芬 |
女 |
46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教授 |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
农产品功能成分获得性研究与利用 |
魏 涛 |
女 |
41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副教授 |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
功能食品、微生物学 |
高丽萍 |
女 |
48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
中药和功能食品生化作用 |
尚小雅 |
女 |
42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副研究员 |
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 |
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成分分离与制剂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硕士点简介
1.学科概况
本学科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B类);2002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07年通过2003-2007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2008年被市教委批准开展新一轮5年期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本学科属于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很好的研究条件,同时会在生活条件及其它方面给予比较优惠的条件,详情请电话咨询。010-64900873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其中,有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等。主要依托我校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等。拥有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创新平台—数字化技术创新基地,具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可用于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实验室总面积
近5来,本学科完成科研课题35项,在研课题2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80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获省部级奖6项。
2.研究方向
l 研究方向一: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新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宽带接入网和下一代IP网技术,实现音频、视频、图像数据的传输、管理以及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研究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用系统建模与开发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现代信息理论、语义网、网格技术、中间件技术和Web技术,建立开发复杂分布式应用的信息系统,以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应用效率。
l 研究方向二:信息系统工程
本方向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研究信息资源规划和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技术、专家系统设计技术、逻辑数据中心技术;解决当前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薄弱的工程环节,形成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开发理论和方法。
l 研究方向三:嵌入式系统与SoC技术
本方向以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领域的系统模型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各种复杂系统信息的表达描述方法与建模理论、流媒体通信理论与应用技术,超宽带分布式计算网络中的SoC与NoC集成电路设计。
l 研究方向四:智能控制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进化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技术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以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网络化控制技术,智能测控技术,模式识别,人工心理与分布式智能主体理论,基于人工生命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信息融合技术,解决自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的问题。
3.学科带头人简介
4.指导教师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学位 |
专业技 术职务 |
研究方向 |
专业领域 |
鲍 泓 |
男 |
49 |
大学 |
硕士 |
教 授 |
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 |
分布式系统、数字化技术 |
张 宁 |
男 |
46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 |
光通信技术、光互联网 |
王育坚 |
男 |
46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鲍有文 |
女 |
52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信息系统工程 |
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 |
董 焱 |
男 |
43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信息系统工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
周训伟 |
男 |
57 |
大学 |
学士 |
教 授 |
信息系统工程 |
互逆离散数学及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李哲英 |
男 |
54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嵌入式系统与SoC技术 |
分布式计算与SoC设计 |
李金平 |
男 |
54 |
大学 |
硕士 |
教 授 |
嵌入式系统与SoC技术 |
智能电子系统 |
李红星 |
男 |
52 |
硕士 研究生 |
硕士 |
教 授 |
智能控制技术 |
网络环境下的先进控制、智能控制、遗传算法 |
田景文 |
男 |
45 |
博士 研究生 |
博士 |
教 授 |
智能控制技术 |
智能系统与传感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