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中药学 |
专业介绍: |
1、学科发展沿革 本世纪初,中药学科就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在学校的支持和学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不断充实与完善,形成了若干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使本学科的内涵建设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尤其近年来,学校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引进人才,增加仪器设备投入,扩充实验场地,学科人员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研究内容逐渐拓展, 2010年申报成功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研究方向简介 (1)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活性成分筛选 本方向主要是通过化学手段,采用现代色谱、光谱技术及新型分离技术,对中药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并结合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筛选、追踪活性物质,阐明构效关系,探明中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通过中药活性物质的分离、结构确证为中药材鉴定、药效研究、炮制研究、提取工艺的确定、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关键依据。 (2) 中医方剂化学研究 本方向是在继承经典方剂合理内涵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方剂复杂体系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本方向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内容包括方剂配伍理论、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剂型及质量评价等。此方向的研究有利于科学阐释中医药理论尤其是方剂理论,对发掘、整理和提高我国中医方剂学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质量控制及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本方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为手段,结合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以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为分析对象,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测定及结构解析,并开展中药指纹图谱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为中药提供综合的、宏观的和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手段,以实现中药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和可控。 (4)中药体内过程分析研究 本方向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为指导,把中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药活性成分进入体内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明确中药进入人体后转变成什么成分发挥作用,如何转变的,追寻中药提取物的原型“关联”成分(群),揭示中药成分结构-代谢-活性的相关性。中药的体内过程研究,对于证实传统中药的疗效,阐明中药药效作用机理和效应物质基础,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临床中药的安全和有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中药鉴定与资源研究 本方向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中药制剂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本方向以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为基础,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成分)新剂型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发展新的药用辅料,以改善药物溶解及吸收特性,完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7)中药炮制现代研究 本方向以中药炮制传统理论为基础,采用化学成分分离、分析技术及其他学 科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结合药理学、毒理学实验研究结果,对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炮制文献整理与经验总结、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及炮制机理的研究等。 (8)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重点研究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等。 (9)中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本方向紧密跟踪中医药健康产品市场热点和国家新药政策导向,重点加大对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用药研究力度,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新药,加强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对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从应用生物技术,提高测试分析方法和中药新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的研究等诸方面进行中药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 (10)药事管理研究 本方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结合药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研究现代药学事业各部门及其科学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尤其是对中药产业各环节的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医药经济与管理、药物政策研究。 3、学科队伍建设 本学科长期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4名,该学术队伍中还拥有省学科带头人1名,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3名,整个队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4、学科特色及优势 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紧紧围绕中医药理论,对单味药及复方开展化学、分析、药理、毒理、临床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之下开展工作,最能发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给中医药学以科学阐释,从而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近年来,本学科对毒性中药、山西道地药材、经典名方、临床验方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体现出本学科成员较高的学术造诣和驾驭课题的能力,并在山西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5、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考察制度(如课程教育、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等),建立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校内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积极稳妥地探索研究生学分制改革;提高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着力培育省级以上教学(教材)成果奖、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切实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中药学一级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知识结构支撑的学科群和学术团队,汇聚了一批具备各种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学术人才,为本学科优秀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人才支持。 山西为中药资源大省,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通过开展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改善我省此类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升级。同时为国内外输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技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硕士毕业生。 6、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 自2000年中药学科成立之初即启动了学科基地建设工作,目前拥有支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创新中心、科研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山西省中药学-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由山西中医学院、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七家单位共建,构建了中药学全行业、全过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创建了政产学研用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中药化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积480平方米,拥有各种大型现代化分析仪器。同时学院有共享的山西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面积718.74平方米,该中心实行集中优势、资源共享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拥有各类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13台件,总值104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9台件,价值860余万元。内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析实验室、药理毒理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技术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动物实验室等。创新中心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7、教学科研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明确、稳定研究方向下的系列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中药学学科围绕主要研究方向,采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2006年以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36项,目前承担有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十二五中医药研发基金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24项,其他地方政府支持项目4项。近三年获科研经费766.6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每人每年科研经费22.78万元,科研经费充足,科研实力雄厚,其课题来源和研究水平均达到全国同类学科水平。获得教学和科技成果奖12项,发明专利7项,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著作10部。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 8、导师代表简介 裴妙荣教授多年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多层面的探索研究,从化学角度发现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多向作用的科学机理,建立了影响方剂药效和毒性的数学模式;首次提出“酸性药”、“碱性药”和“酸碱对药”的概念,循单味药→酸碱对药→方剂路径,解决了含酸碱对药方剂酸、碱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酸、碱性成分煎煮形成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性质、生物利用度、含酸碱对药方剂的组方制剂原则等关键问题;编著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中医方剂化学》专著,对中医方剂学的学科分化与创新建立了崭新构思;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1项及省级课题多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9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中药新药研究课题多项。参编(或副主编、主审)《中药化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其他教材11部。 9、学科发展目标 本学科将本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求发展的建设思路,计划在5年内将中药学科建设为省级重点学科,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使整个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