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山西省 主管部门:山西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介绍:

1、学科发展沿革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我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成立于1986年,并于2005年获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以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为核心,以实验中心为依托,以三家附属医院作为实践基地,已初步形成集教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位一体的特色学科。目前,本学科成员以中诊教研室8名教师为主,积极进行中医诊断学学科建设,涵盖教材建设、课程改革、科研创新、临床临证等诸多方面。现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其中2名为外聘硕导,均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熟悉中医诊断学的研究现状和特点,能把握前沿发展动向与脉搏,在专业方面颇有建树。

2、研究方向简介

(1)四诊与辨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该研究方向基于病证结合模式基础之上,借鉴循证医学的基本研究路径,采用文献分析、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挖掘、专家问卷咨询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构建中医辨证诊疗体系,旨在实现中医四诊与证候规范化与标准化。

(2)中医体质辨识与病证关系研究。

该研究方向在以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冠心病等典型的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证候和体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辨识,深入探讨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揭示其客观规律,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常见病的预防、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

(3)六经辨证规律研究。

该研究方向依托名老中医李可治疗急危重症的独特经验,揭示老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辨证思路,对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系统治疗康复方案进行多层次的系统研究,探讨六经辨证的规律,旨在建立中医抢救各类各型心衰垂危急症的诊断标准与系统治疗方案。

3、学科队伍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导师队伍。目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7名,其中2名为外聘人员。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务

李琳荣

基础医学院

中诊教研室主任

李晶

山西中医学院

处长

田松

山西中医学院教务处

副处长

严芳

山西中医学院

 

杜彩凤

基础医学院

 

任笑异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院长党委副书记

梁红萍

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主任

 

 

4、学科特色及优势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中医诊断学渊源古远,“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已成为中医诊断的主要特点。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具体运用。本学科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目前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四诊客观化、病证规范化、辨证微观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注重临床,现高年资教师均有固定门诊,外聘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本学科现代医学手段与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临床、科研中应用,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和特点。

5、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学科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实行研究生处、学科二级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在培养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学科桥梁课程的基本特点,强化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衔接,构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临证思辨性思维与批判、质疑性思维的基本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高尚品德修养、全面人文素养、健康身心素质,扎实的中西医药学理论基础,能理解中西医药学理论内涵和外延,掌握中西医药学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中西医药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实用型人才。

6、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以学院科研实验中心为主要实验基地,以学院三家附属医院为临床实践基地,以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科研实验中心是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为校内外科学技术研究服务,是高层次教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验基地。我院三家附属医院均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突出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强化专科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本学科研究生临床实践的需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能确保学生在科研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接触中医诊断学最新的前沿知识,有效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科研思维。

7、教学科研成果

 近几年,本学科积极进行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编撰教材3本,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开局之年,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

 

8、导师代表简介

(1)李琳荣,女,196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山西太原。民族:汉。1987年7月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职称:教授。现任中诊教研室主任。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委员。中共山西省高等院校工作委员会、中共山西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

教学方面: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深入进行教学法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圆满完成各学年、各专业层次《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授课3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各级领导、同行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学院及系部组织的教师授课竞赛中多次获奖。2007年获“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中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山西中医学院教学名师”称号。

科研方面:积极开拓科研思路,注重多学科交融与渗透研究,主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1项,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院级科研课题1项;参加省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国家科技部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省科技厅科研课题1项。撰写学术论文12篇,参编教材及专业论著13部。逐步在中医四诊与辨证规律研究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2007年主持的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荣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医疗方面:长期坚持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内科出门诊,注重医德,专研业务,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受到患者及医院领导、同仁的高度赞扬。

(2)田松,男,41岁,副教授,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山西中医学院基础部中医诊断教研室教师,教务处副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理事、中医诊断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函审专家。

教学情况。一直承担中医药类本专科专业基础课程的高职、本科和外教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药》等课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在学院组织的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得优秀成绩,并在2007年12月荣获“山西省中青年教师(理科)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并荣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等功!

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不忘总结经验,撰写多篇教改论文,其中《浅析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两篇教改论文被国家级杂志《中医教育》刊登,同时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主持省级教改课题“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在2010年参与的省级教改课题《构建中医药院校“评教、评学、评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科研情况。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点较为了解,专业特长为中医诊断学专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实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病证候的规范化及体质辨识研究。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共计20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单独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已经结题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和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省级科研课题二项,主编和参与著作编写十余部。2008年八月荣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获得“青年教学专家”称号。

9、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的未来发展建设总体目标: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方向;加大科研力度,力争承担更多高级别的大型科研项目;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并积极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强化梯队建设,培养高效队伍;加强科研基地和条件平台建设,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创新管理机制,建立行政、学术两套运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