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江苏省 主管部门:江苏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介绍: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近5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20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本学科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百万元。本学科近三年毕业硕士研究生47人,目前在校研究生71人。

本学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能敏锐追踪理论发展前沿、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良好。自2004年第一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的研究生部分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部分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该学科硕士点同时为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

本学科目前下设四个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理论中国化为主线,重点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方向主要从近现代中外关系、社会矛盾、思想文化及政党制度等角度来透析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的相关问题。以上四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有的整体实力较强、特色鲜明,在全省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有的产生了全国性的学术影响。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其一,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研究。该方向重点关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同中国的法制传统、优秀的传统的法律政治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法治观;如何把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并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法治观的组成部分。本方向研究在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已形成了比较优势。其二,思想道德建设与价值观教育方向中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该方向重点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可操作性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路径、方法研究,初步形成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注重与实证、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

本学科专兼职教师在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社会兼职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学科带头人刘广登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等职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胡相峰教授是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顾问专家;吴忠海教授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徐州市委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宿迁市政府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徐元善教授是江苏省委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笔试面试专家和江苏省公务员面试考官,曾主持县处级领导干部公推公选、机关干部竞争上岗、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笔试命题、面试命题,并担任面试主考130余次,是省内外公务员考试与辅导著名专家;石海兵教授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徐州市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印少云教授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人;刘琳博士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项目访问学者、中国青年伦理学会理事。

本学科与中央编译局共同建立了“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基地”,重点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理论、二十一世纪国外发展理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央编译局与高等院校合作设立的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这一基地对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双方在相关科研成果出版、国内国际会议举办、人才交流与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效果已初步显现。此外,我校还依托本学科,与中央编译局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文本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行了项目合作,这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释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