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贵州省 主管部门:贵州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专业介绍:

一、简介

遵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78年),本学科由著名病理学家杨简教授、朱逢春教授、魏文汉教授和钱振超教授创建的省级重点学科,承担着教学、科研、临床外检等多项任务,曾参加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全国第一批统编病理学教材的编写,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朱蓬春,邓侠进,梁国桢等均为我室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科研、教学曾在我国病理界享有很高声誉。          

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具有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优势,涵盖了基础病理和临床病理,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病理学、胃肠道肿瘤病理学和恶性淋巴瘤病理学等。其研究领域涉及细胞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其研究层面涉及总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其技术领域涉及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病理学技术等。在恶性淋巴瘤病理学、肿瘤分子病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省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科学研究及硕士生培养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学科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一批锐意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学科人才梯队在老一辈知名学者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学科秉承老一代学者的风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路子,已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病理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及根据课程特点密切与临床的联系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二、师资队伍: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本学科教授5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非本校毕业人所占教师比例高,学缘结构理想。学术队伍中各层次人员配备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术思想端正、活跃。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造诣高,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思想素质普遍较高,责任心强,有较多研究成果,在学生中的威望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并已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导师遴选制度。并有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机制,教师满意度高。

三、教学及工作条件

病理学教研室是集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为一体的,拥有良好的教师梯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具有多年病理学教学和临床病理诊断经验的医学主干学科。其办学条件经过70余年的积累,     

拥有十分丰富的标本资源供学生实习使用,能充分满足病理学实验的教学需要。拥有典型的病理教学标本1000余例,典型病理教学切片30000余张。学院先后建立了病理学多媒体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物展示台、数码显微镜, 

多媒体实验室课             学生全部使用上双目电源Nikon光学显微镜,使整个教学条件得到质的飞跃。教研室设有教学实验室7个,多媒体图象控制中心、教学资料室、病理标本陈列室各一个,学生实验室使用面积约1250平方米,并使用学院和附院的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实验室等)。 

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拥有较先进的病理学教学、科研及临床病理诊断设备;拥有临床病理诊断室、病理技术室、免疫病理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细胞培养室、显微切割实验室以及尸体解剖室等;拥有教学、科研及医疗设备总价值300余万元;拥有办公用房(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尸体解剖室等)使用面积约1200平方米。教学、科研及外检设施齐全。

 四、科学研究及影响力:

病理学具有固定的科研方向,学科带头人均为具有正高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具备了指导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方向之一:肿瘤分子病理学,学科带头人,郑洪,男,1964年3月生,200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病理学教授、主任医师(三级),现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助理,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病理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多个杂志编委。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①细胞凋亡调控紊乱与肿瘤发生;②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③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干预措施。本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以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这些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科研方向之二:恶性淋巴瘤,学科带头人,邓飞,男,1963年7月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病理学教授,现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2)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 ,HD)恶性肿瘤细胞的来源、性质和意义。

科研方向之三:胃肠道肿瘤病理学,学科带头人,李春鸣,女,1963年3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病理学教授,现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

这些研究方向有明确的创新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其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所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均有研究生就读。毕业生除攻读博士学位者外,均已就业。

五、教学特色:

1.教研室历来重视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严格的考试分析和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

2.针对病理教研室的人才优势,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成为病理课的主讲教师,使教学水平达到了较高的起点;

3.积极主编及参编多种不同层次教材,本学科先后出版了《淋巴结病理学》、《淋巴瘤与淋巴样增生病理学》、《骨肿瘤诊断与治疗》

参编教材

 老教授在教学                 组织肿瘤病理学》,参译《肺癌》(第二版)等学术专著,参加全国统编《病理学》本科教材第一版、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医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教材)、《病理学》(全国二十所高等医学院校协编教材)的编写、主编《病理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专科用);

4.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探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实验课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CPC)提

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5.经常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病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六、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强化基础与临床、突出特色、重视质量、服务社会、严谨治学、开拓创新。

病理生理学是由著名病理生理学家魏文汉教授和耿则智教授等创建的省级重点学科,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78年)。本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优势,研究范围涵盖了基础和临床,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肿瘤免疫、肾脏疾病研究等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绩。硕士点现有专职研究人员共计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学位2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消化病理生理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和表观遗传学与疾病等。研究领域涉及细胞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研究层面涉及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技术涉及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病理学技术等。目前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和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或部分居领先地位。

硕士点主编、参编供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使用的系列教材10余部;主持及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共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