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专业介绍: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由我国老一辈生化学家李昌甫、林钧才教授创建,1955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参与过多部全国统编《生物化学》教材编写,并举办过全国生化高师进修班,学风严谨,基础好。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被省学位办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本科《生物化学》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学科高度重视开展科学研究,目前有疾病的分子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两个稳定的科研方向,方向一开展了动脉粥样硬化(As)、肿瘤、儿童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中药防治的效果和机制研究;方向二开展了如何用生物技术解决医药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两个方向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疾病的分子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研究课题组,多年来侧重关注了1)趋化因子MCP-1致As的多重作用及其与转录因子MCPIP的关系;2)沉积在血管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的胆固醇对在As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包括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结构、功能和DNA的损伤;3)血管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初级纤毛发生的影响及机制,4)天然产物大豆异黄酮、橙皮苷、绞股蓝防治As的效应和机理。就上述问题已取得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对As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并提出了新的防治策略。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研究课题组率先在省内开展肠道菌群与免疫及相关疾病的研究项目,关注儿童肠道菌群耐药性基因分布及耐药菌株筛选;建立了Transwell培养肠道上皮细胞模型,为深入研究肠道上皮细胞对不同物质的吸收、包括细菌毒力因子等环境因素对肠道上皮功能的影响以及肠道不同细胞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肿瘤研究课题组主要研究乙肝病毒HBx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浸润中的作用、DNA损伤修复与肝癌耐药的相关性等,探索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浸润及耐药的分子机制,为肝癌的临床有效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思路。糖尿病研究课题组根据中药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从整体调节的优势,从中药中寻找降糖药物。侧重研究了遵义赤水特产的金钗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及分子机制,为赤水金钗石斛用于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该方向取得的成绩主要有:近十余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项,2项已在2010、2012年结题;获省、部级课题 40余项;市、厅、校级课题10余项;目前在研的各级课题有19项。近十余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8篇;最高影响因子 6.2 ;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理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等北图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医学会三等奖一项。 ●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该方向重点是探索如何用生物技术解决医药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如:开展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马铃薯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用蛋白的研究、构建和筛选基因工程菌催化手性药物合成、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白内障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以及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实现防治德国小蠊等常见医药卫生害虫研究等。该方向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级重点攻关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2项。 实验室目前建有细胞培养室、植物组织培养室、普通生化分析室和核酸研究室、蛋白质研究室、动物实验室等,科研使用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从事核酸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及动物整体水平研究的多种先进设备,学科研究条件好。 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4人。具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 2009-2014年,共联合培养博士生2名(已授予学位1名);招收硕士生41名,毕业3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