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广东省 主管部门:广东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源于1984年创立的结构与市政工程系,是深圳大学最早开展本科教育的学系之一,师资队伍由清华大学对口援建。1993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7年,联合建筑系、环境设计系组建第一个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06年,学科发展壮大独立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19年1月,更名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学院依托省优势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级课题持续资助,目前部分专业方向在国内外已有较大影响,成为了国内领先、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滨海土木工程领域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近5年获得了含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在内的一批国内外领先、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战略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46人,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9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所有教师均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

土木工程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国家湾区战略需求导向,在破解土木工程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优化学科梯队、创新教育体制、完善共享平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达成深地-地下-地面多层级广域延展利用的六个关联互补并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1、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谢和平院士带领,研制深部岩石保真取芯及测试设备,开发深部岩石原位应力恢复重构实验技术,开创深部原位岩石力学理论,推动深部地下空间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2、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智能化:陈湘生院士带领,针对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基于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岩土力学与现代工程控制理论、高性能工程材料与韧性地下结构、地下工程数字建造与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3、滨海可持续土木工程材料研发与应用:邢锋教授带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营造的双重战略需求,建立调谐两者内势影响要素的理论架构,研发工业和建筑固废及海砂高效资源化绿色重整技术,研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管理方法,同时推进其规模化利用与品质化提升。

4、滨海土木工程结构形态表征与性能保障:吴宇飞教授带领,针对滨海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问题,创新滨海混凝土结构理论体系,发展结构加固新技术,推进新型结构性能提升-保障的体系化构建。

5、土木工程智能感知与安全运维:李清泉教授带领,针对重大土木工程检监测问题,创新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与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构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控体系,研制国际领先的检监测装备,全面保障工程结构安全运维。

6、智能交通与物流:胡明伟教授带领,面向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智慧化韧性提升,创新立体交通运输建设与运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轨道交通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多式联运与地下物流。

报考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研究生在读或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需满足招生章程和招生细则的具体要求;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正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 、其他还须符合《深圳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学校及学院的招生工作细则中规定的各项报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