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机械 |
专业介绍: |
1、专业基本情况及特色 机械专业为2019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名称调整后新形成的专业名称,本专业是由原有的航空工程领域调整重组后形成的。秉承“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校训,以服务民航为宗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保障民航安全,为民航机电系统、民航发动机、飞机维修设计等相关装备的设计、制造、维护及其标准制定等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针对民航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打造具有民用航空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一流专业学位。 主要特色优势为: (1)人才培养历史传承与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 本专业始建于由两航起义的航空工程技术人员于1951年建立的航空机务专业,2008年获得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专业名称更改为机械。本专业采用以专业实践支撑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促进专业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养模式,为航空工程适航与维修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大多就职于民航相关企事业单位。本专业注重国际合作,2001年开始的中法适航与维修工程硕士班,培养了八期共214名中法航空工程专业硕士。2007年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航天大学和国立航空机械技术大学三所航空类高校共同组建了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毕业生同时授法国航空工程师学衔学位。2016年刘延东副总理为本国际合作项目颁发了“中法高校合作优秀项目”证书。2017年本专业与法国阿尔比大学签署了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 (2)人才培养科研与实践平台民航特色鲜明 本专业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和5个省部级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包括国内唯一的适航审定官方科研机构和技术支撑单位“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在航空类企业中拥有1个国家级和9个校级实践基地,包括国家首批28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民航大学-AMECO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3)科研成果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家重大工程 本专业以航空器适航与维修工程技术课题攻关为目标,近五年承担和完成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国家大飞机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课题、以及企业委托课题共计160余项,总值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约40万元/年。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发明专利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50余篇,EI检索40余篇)。 2、培养目标 坚持贯彻“融合中法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本土化工程教育模式,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学科的专业知识,从事航空机械、发动机、飞机维修设计与工程等相关的机、电、液、声、光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维修、控制与检测等领域相关理论、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展民航机电系统设计、检测、维护等领域相关理论、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为民航机场、航空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培养出能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毕业生应能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写作能力与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3、培养方向介绍 (1)航空工程 围绕着航空发动机安全、高效的使用以及国家自主研发商用航空发动机的重大需求,长期开展民航发动机的使用维护、大修工程、性能测试、可靠性、适航审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已在航空发动机运行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维修工程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2) 航空机电装备 以民用航空器运行及生产制造中所涉及的导航通讯等相关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航空器空间定位、航空器运行过程监视、先进信息编码与传输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民用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与维护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3)航空结构与材料 围绕着商用飞机运行和国家大飞机发展战略,长期开展飞机结构、飞机改装、性能测试、部件维修、维修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在飞机结构改装与修理、飞机结构可靠性评估、飞机零部件维修工程等方面成果丰硕,特色鲜明。 (4)航空器适航技术(适航学院) 围绕飞机材料、结构强度及刚度、完整性、损伤容限等方面的需要,开展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定技术、飞机结构坠撞安全及评估、飞机结构疲劳与损伤容限评定、飞机结构维修及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教学科研支撑 本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5个,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平台统计表 本专业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校外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遍布国内主要航空器维修与制造企业,可满足专业硕士实习需求。其中中国民航大学-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AMECO)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教育部于2014年批准的国家首批28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之一,如表2所示。 表2 校外主要实习实践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