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浙江省 主管部门:浙江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医学技术
专业介绍:


医学技术也是我校三大优势学科之一, 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于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医学技术硕士点;2021年成功获批博士授权点,是当年全国唯一医学技术学科博士点增列单位,也是目前浙江省唯一该学科博士授权点。本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实验用房面积合计约1.5万平方米,设备价值总计超过1亿。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53人占比近67.1%;博士学位教师63人,占比79.7%;40岁以下人员39人,占比49.4%; 39人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博士生导师2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4人;教育部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学科成员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94项,纵向科研经费实际到账10487.58万元。学科成员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660余篇;近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学科成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专利42项。

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入选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研究生在Science等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论文,2人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系列大学生竞赛金奖大满贯;重视学生公益责任心培养,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近视防控科普团,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强化党建育人,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首批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本学科主要包括六个专业方向:

方向一: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居5位 本方向主要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检测及应用,围绕线粒体疾病、恶性肿瘤与感染性疾病,开展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及临床转化研究。拥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整合高通量测序、质谱、肽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前沿技术,建立了多组学精准医学分子检测平台,依托检验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线粒体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致病机制和细胞及抗体治疗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研究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方向二:医学影像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影像成像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围绕医学影像新技术推广、影像质量控制、人工智能应用以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成像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开展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科研工作。在微小血管成像、微循环功能评估、脑功能影像等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拥有省级人才3人。研究成果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方向三:眼视光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眼病防治技术和视光学技术,围绕近视眼防治、致盲性眼病诊疗新技术和生物材料及器械研发等方向。首创眼视光学教育体系,主持编写眼视光学十五至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多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坚持医教研一体化,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教研单位,担负着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推广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附属眼视光医院多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眼科学排行榜上位列科技产出第一。

方向四:医学信息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生物信息技术研发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围绕复杂性疾病,开展致病基因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挖掘,为疾病的诊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发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服务类软件,在高度近视、自闭症、癫痫等疾病中发现并鉴定20多个新致病基因。拥有医学和生物信息学国家级、省部级人才3名。在PNA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方向五:康复治疗学

学科近年重点对智能化康复治疗、重症神经康复的诊治、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近三年新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包括杰青项目)、厅局级课题共32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曾有1人获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国际多中心项目分中心研究2项,发明专利9项,参编教育部、卫健委规范教材10部。

方向六:卫生检验与检疫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环境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及相应预警系统的建立,主要开展病原生物的快速诊断和新发传染病致病机制、卫生理化检验新方法及检测试剂开发及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机理研究。曾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类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1.875;1人获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