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专业介绍: |
一、本学科、专业简介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2年,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学科基础牢,在安徽省乃至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学科于2003年获批纺织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9年获批为学校II类高峰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立项支撑学科。学科建有安徽省高等学校“纺织面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安徽省纺织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安徽省先进纤维材料工程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近5年来,学科共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级项目近百项,学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横向课题150余项,完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学科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4人,具有博士学位53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比为65.4%。具有海外经历(6个月以上)31人,占比为38.3%,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另有柔性引进国际知名教授3人;学科建有1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2个安徽省教育厅纺织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纺织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已成为安徽省专门培养德才兼备的纺织服装类高层次人才、具有鲜明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纺织类专门人才。具体如下:品德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掌握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基本能力: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开展学术交流,具有撰写外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位3年;学习年限3—5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四、主要研究方向1.先进纤维材料及应用先进纤维材料及应用方向以学科交叉和多领域应用的共性技术研究为导向,以绿色、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化改性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天然高分子的水性化改性、大分子自组装、功能化复合纤维材料研发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特色,在分子结构设计、结构可控制备、多功能耦合、跨领域应用和增值减排等上下游联动整合方面形成优势。 安徽工程大学(2023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主要研究领域为:(1)光酶耦合仿生催化纤维基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2)生物质纳米纤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3)非织造超细柔性材料的研制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4)高强、高模纤维基耐温阻燃超性能材料开发。2.高端纺织及复合材料高端纺织及复合材料方向集中师资开展“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瞄准该领域热点科学问题,融合并服务区域内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汽车、新材料产业,为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交叉、国际交流提供载体。主要研究领域为:(1)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应用;(2)纺织加工新技术研究;(3)多功能复合纤维及复合纺纱技术;(4)柔性可穿戴器件的研发与集成创新。3.生态染整与功能纺织品生态染整与功能纺织品方向重点打造“生物源纤维清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瞄准省属特色产业羽毛羽绒加工的技术需求,已攻关多项技术瓶颈,促进产业链有效延伸,获取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主要研究领域为:(1)纺织用生物源纤维高效前处理技术;(2)基于仿生、修饰、自生长等技术研发绿色、功能纺织品;(3)“以印代染”“以印代整”短流程印染技术与理论研究;(4)纺织品化学残留及危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与理论。4.服装科学与工程技术服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以行业新技术发展为导向,开展产品交互设计、个性定制、服装数字化技术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面料染织设计、传统面料的创新设计、徽州传统服饰开发方面形成特色。主要研究领域为:(1)服装智能制造技术;(2)服装面料功能研究;(3)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4)服饰文化研究。五、课程体系、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课程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毕业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详见:https://www.ahpu.edu.cn/fzfzxy/2024/0318/c5827a210949/pag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