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公共卫生 |
专业介绍: |
公共卫生简介 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2006年,近10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学院拥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有校级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所。 一、培养目标 以“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以致用”为培养目的,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本校导师与现场双导师共同指导方式,通过课堂教授、案例研讨、模拟训练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注重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才能,具有公共卫生思维和视野、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备公共卫生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 本学科点的教学导师团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保障。现有专任教师50人,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学位的3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双系列职称的专职教师9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校级5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27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6人、博士生导师3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设置预防医学、生物统计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临床流行病学硕士学位培养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2014年被批准为全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本学科点1998年开始招收公共卫生方向研究生,至2013年已连续招生15年,累积培养公共卫生方向的研究生63名。从2008年开始,与深圳市CDC等7家实习单位合作,连续6年联合培养研究生21人、本科生1231人,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200篇,能充分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此外,学院与2所国外知名公共卫生学院、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和预防医学本科生。 四、教学方面 本学科点有省级公共卫生教学团队和预防医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拥有优质实习基地、覆盖面广,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多年。包括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职业病防治院等单位在内的、分布全省21个地级市的90家实践教学基地,有45家稳定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基地,覆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等专业领域。还与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企业联合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五、科学研究 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89项,科研总经费达2629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7项,发表论文512篇(SCI收录121篇),发明专利4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3项。 六、专业特色 学科立足公共卫生实践需求,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毒理学与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已逐步成为我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1)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学科形成以慢性病易感性和影响因素,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特征变化规律及免疫策略,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生物信息学3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重点结合地区特点,致力环境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溶剂苯引起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在我校具有良好成果积累的天然药物研究基础上,着重研究植物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特色鲜明。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有: 1.疾病预防与控制方向: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分布特点及流行规律,特别在人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的遗传变异与分子易感性及其机制研究方面有明显特色,并积极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对策。 2.毒理学与卫生检验方向:长期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分子毒理与生物安全,特别是在有机溶剂遗传及表观遗传致癌机制研究方面有明显特色,在苯及其代谢物的遗传毒性和表观遗传毒性及机制研究方面,处于本领域前列。同时采用现代卫生检验检疫技术,高级医药卫生仪器分析技术,微量元素及其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方法,解决卫生检验与检疫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方向:应用分子生物学、蛋白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解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胞分子信号传导机制,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对呼吸疾病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以及肺纤维化和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揭示了DNA修复酶在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职业病和环境有关疾病。 4.营养与食品安全方向:研究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有害物质和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特别是开展虾青素、冬虫夏草、高良姜素、绿茶提取物、番茄红素等的药理和毒理作用及机制,以及海水鱼虾、贝类肽抗生素残留量对鱼贝毒性,大豆异黄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 5.儿童少年卫生方向:通过生命质量QOL、病人报告结局PRO等的研究,系统地开发我国的癌症、慢性病QOL测定量表体系。率先在国内应用共性模块加特异模块的方法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癌症和慢性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P和QLICD。 6. 社区卫生与健康管理:为临床与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人群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包括健康促进研究理论与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健康项目的设计管理与评估、社区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设计、实施、评价)、三级预防策略及基本手段等。 7. 卫生事业管理:旨在培养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具备卫生规划、卫生政策参与和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卫生政策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技术评估、计划的制定和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研究和经济学评价方法等。 七、招生咨询方式 电话:0769-22896575 邮箱:33128376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