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甘肃省 主管部门:甘肃省

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

中医临床学院导师:

 

----张士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著名专家政府津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病,主持完成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学术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李金田,现任甘肃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兼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仲景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一届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民盟甘肃省委常委、政协甘肃省九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研究方向为中医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研究及肺病、脾胃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或合作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在研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教学研究课题2项。

 

----徐厚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医医疗系副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甘肃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中医内科学》及《循证医学》课程教学,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及学术研究课题十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近百篇;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4篇。

----周语平,教授,现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一直从事温病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致力于《温病学》及外感热病学证治规律的系统研究和温病法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四部,主持完成并通过鉴定省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完成并获得鉴定2项省级科研课题。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年度优秀著作奖、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等;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为省教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33科技(一、二层次)人才。

----吴立文,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甘肃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师带徒中医指导教师。曾任中医系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工作。擅长内科杂病的中医辨治,善于运用痰瘀理论及气升降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著作10部。

----宋敏,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学院中医医疗系主任,中医骨伤基础教研室主会,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骨伤学会理事暨筋伤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骨伤科学会常务理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参编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有《中医骨伤科学》、《骨折、脱位、筋伤学》及《中国手法诊治大全》等5部专著,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晓刚
职务:骨一科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接诊:周二、六上午
1984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硕导,从事中医骨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是我省著名骨伤专家宋贵杰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对各类创伤、骨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处理各类骨病与创伤性疾病。为省卫生厅确定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史正刚,医学博士,教授,现任学院科技处处长,兼任研究生处处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8年,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编委、《甘肃中医》编委。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主持在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儿科疾病中医诊疗全书》、《萧龙友临床经验集》、《敦煌中医药全书》、《实用中医儿科学》修订版、《中医儿科学》等论著5部。

----金智生,男,1963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科技处副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在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脾胃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固定的研究方向。
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及学术研究课题10余项,通过省级鉴定课题有6项;获厅局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编《中医内科学》等全国教材2部;专著1部。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4篇;指导本科毕业生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近百篇。

----戴恩来,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临床医疗系主任,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中医》杂志编委等职。为甘肃省教育厅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承担《中医内科学》、《中西结合方法学》及《中医老年病》课程教学,并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6项,获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近百篇。

----李朝平,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中医学院妇科学教研室主任。从事妇科学教学、科研、临床二十余年。现承担《中医妇科学》、《中西医妇科学》、《西医妇科学》的教学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持、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七项,均已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其中获省科技进步、省高校科技进步及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共四项;擅长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病、先兆流产、妇科炎症及产后诸病。获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牟惠琴,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金匮要略》教学及内科临床工作,为学院优秀教师。主持完成甘肃省科技厅课题一项,现承担科技厅在研课题一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独立撰写《金匮要略脉法研究》论著一部。

----徐克武
职务:骨伤一科副主任副主师副教授
接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1989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本科,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6年。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宋贵杰教授,采用中医手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和较为复杂的骨折、脱位效果满意;熟练脊柱创伤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在人工髋、膝关节的置换方面亦有较成熟的经验。

----武权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中医妇科学》、《妇产科学》、《妇产科学及护理》等课程的讲授,被评为优秀教师。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5部,完成科研课题5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研科研课题4项。现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妇科常见病治疗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华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承担过各专业本科、专科层次的《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妇科学》 、《妇幼保健学》《妇科学及护理》等课程的主讲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带教工作,教学质量优良。1996年被评为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近年来完成各类教学时数约3700学时,参与完成省级科研2项,院级1项,撰写专著1部,论文10篇。

----刘莹,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五官科教研室副主任。担任学院《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眼科学》的教学工作。并参与附属医院的门诊工作,现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课题3项,完成论著15万字。

----刘保健
职务:骨二科副主师副教授 科主任
接诊:周一、三、五上午
198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硕导,从事中西医骨科专业19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各种疾病,在脊柱、关节等复杂性骨折手术、关节置换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马鸿斌,大学本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研室副主任、肾内科副主任、附院教学科研科科长,甘肃省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承担《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在医疗实践中,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取得了较好疗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近百篇。获甘肃中医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次;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课题2项,现有中医管理局在研课题1项。

----杨国栋
职务:骨伤一科副主医师
接诊:周三上午
1991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本科,从事骨伤临床工作13年。曾数次在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运用手法治疗骨折、脱位;擅长手术治疗四肢、脊柱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人工关节置换等。

----殷银霞,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国家级4篇,省级论文8篇。完成立项课题3项,在研课题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崔庆荣,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承担《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良好。并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深有研究。
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6余项,通过省级鉴定课题有5项;获厅局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2部。

----赵鲲鹏,中医临床基础博士,副教授。曾经担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国家一级杂志)编辑部主任。现任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副主任。承担《伤寒学》课程教学任务,研究方向为内科杂病证治规律的研究及取象比类思想研究,并从事呼吸病、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主编有《张仲景养生学》等专业论著2篇。

----张小元
职务:肛肠科副主医师 副教授科主任
接诊:周二、四下午
1985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本科,从事中医肛肠专业20年。擅长诊治复杂性肛瘘、混合痔、直肠脱垂、肛裂、结肠炎等肛肠疾病及肛门周围疾病手术熟练。精心研制的治疗肛肠疾病的专科系列中药用药方便,疗效确切。

----姜劲挺,医学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12年,师从甘肃省骨伤名家宋贵杰先生。主持和参与了4项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2项已通过了省局级的成果鉴定。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编《中国骨伤科大辞典》和《骨折脱位筋伤学》。

----欧秀梅
职务:老年病·呼吸科副主师副教授
接诊:周二、四下午
1988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本科,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专业16年。熟练诊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尤其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张华,教授、副主任医师,任《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骨质疏松学会理事。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省级科研成果二项,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赵党生,副教授,中医系中医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在读医学研究生。自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肛门直肠疾病、皮肤疾病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医疗效果。已承担不同专业层次《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外科学及护理》、《皮肤性病学》等课程的授课。已公开正式发表论文21篇,其中国家级4篇,省级17篇;正式出版论著1部《中华痔瘘大全》;已鉴定省级课题2项,主持进行省级科研1项。

----王思农,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系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肛门直肠疾病、皮肤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承担不同专业层次《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及护理》等课程的授课。公开发表论文14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12篇;出版论著1部《中华痔瘘大全》;参与并完成省级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

----王 钢
职务:骨二科副主任 副主医师副教授
接诊:周一、三、五上午
1987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本科。从事骨科专业18年,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基本功,熟练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理论知识和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能。擅长骨折、脱位、骨结核、退行性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等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孟陆亮,副教授。从事儿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4年。现为张士卿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专业方向为小儿脾胃病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热病、紫癜、腹泻病、感染后脾虚综合征、咳嗽、哮喘、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合作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主持在研课题2项,参与在研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吴丽萍,中医儿科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医儿科杂志》编委。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实用中医儿科学》修订版 、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中医儿科学》论著2部。临床中善于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相结合治疗儿科疾病,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

----汪龙德,现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办主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毕业后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擅长消化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6项,获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金华,2000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副教授、副主医师。
主要承担本专科生《中医内科学》、《中医老年病学》教学任务,200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同时在附属医院心内科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工作。
近年来,已完成省厅级课题4项(获奖2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目前承担在研课题3项。

----沈敏娟,皮肤科副主医师 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硕导。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20年。擅长皮肤疮疡、乳腺病、带状疱疹、手足癣、扁平疣、痤疮、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无创手术治疗体表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最新微波技术治疗腋臭、尖锐湿疣、瘢痕等疗效显著。

 

药学系导师:

 

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开发与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方向:

----李成义,男,教授,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中药生药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种植养殖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与咨询专家,第二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国现代中药》编委,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药品种整理、质量评价、资源开发及新药研究工作。以西北地区中藏药为研究对象,培养中药综合人才,指导西北地区中藏药产业发展,为西北地区中藏药研究提供技术平台。主持完成了7项科研成果,并通过鉴定。主持新药研制获准字号批件1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编写全国高校规划教材3部,主编创新教材1部,《现代中药材商通鉴》副主编。发表论文30余篇。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中药生药学学科带头人;

2、主持完成教育部科技攻关项目,既“甘肃道地药材甘草的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200812月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主持完成的《国家新药宣肺止嗽合剂研制项目》,获2008年甘肃农垦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主持完成的“中药杀虫剂的研究”,获2006年甘肃省皇甫谧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3、根据甘肃中药资源与甘肃制药企业合作,主持完成了宣肺止嗽合剂   2005年度甘肃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证书编号:证字第200639843-2号。

----王引权,男,博士,教授,20058月至今在甘肃中医学院工作,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副教授、教授,兼任学院中药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与综合评价;研究特色:提高品质是当前中药资源开发与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在中药资源研究方面多沿袭农作物育种和栽培理论进行,更多强调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收获器官的大小及产量等农艺学性状。对中药材质量的评价也仅限于干燥成熟药材根的外观、商品等级及单一药效成分含量的比较。因此,本研究方向将以中医学及中药学理论为指导,以西北特色药用植物为对象,从药用植物逆境生理、光合生理、营养生理、器官建成生理及源流库协调机理等方面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中药材品质的形成规律及调控机理,为科学制定西北特色药用植物种植区划、保护道地药材产区、提高药材质量,确保中药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简介:

1.外源酚酸对红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羟基苯甲酸(p-HA)和水杨酸(SA)200 mg·L-1时对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有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14%12%83.6;水杨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14%14%104。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在200 mg·L-1时对胚根伸长度和鲜重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和趋势。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的胚根长度和胚根鲜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0.4%52.5%;水杨酸处理的胚根长度和胚根鲜重分别比对照降低49.4%66.6%。阿魏酸(FA)25400 mg·L-1处理对红芪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均无显著影响。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和阿魏酸不同组合处理对红芪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p-HA+SA(100+100 mg·L-1) 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34%31%185.2SA+FAFA+p-HAp-HA+SA +FA处理都在25+25 mg·L-1时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SA+FA25+25 mg·L-1时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29%27%157.2FA+p-HA25+25 mg·L-1时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26%24%135.6p-HA+SA +FA25+25 mg·L-1时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33%28%170p-HA+SA(100+100 mg·L-1)处理对红芪胚根伸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其胚根长度和胚根鲜重分别比对照降低95.8%99.2%;而SA+FAFA + p-HAp-HA+SA +FA处理对红芪胚根伸长无显著影响。p-HASAFA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p-HASAFA浓度为100 mg·L-17天的增长率比对照降低了2.3%2.5%2.5%,地上部分鲜重比对照降低了5%6.9%16.7%,地下部分鲜重比对照降低了15.6%14.3%15.5%,平均主根长度比对照降低了20. 5%5.1%7.7%,叶面积比对照降低了13.4%25%3.6%p-HASAFA对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HASAFA浓度为100 mg·L-1,对红芪叶的伤害度分别为7.2%9.4%10.6%SAFA均在100400 mg·L-1时,红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r)降低;p-HASAFA100400 mg·L-1红芪的气孔导度(Sc)和蒸腾速率(Tr)下降。

2.中药固渣堆肥利用研究:研究中药固渣与油渣饼联合堆肥处理过程的重要参数变化,以探讨中药固渣利用。研究结果:中药固渣不论是单独堆制,还是添加 10%30%的油渣饼联合堆制,堆体高温持续时间(50)都能达15d以上,完全满足无害化要求,并维护较高的降解能力。随着油渣饼添加量的增加,堆料中的全N、 全P含量及pH逐渐增加,而腐熟时间却相应延缓。结论:以 90%中药固渣+10%油渣饼配比较为理想,在联合堆制35d后,可获得环境友好、 腐熟稳定并富含作物所需营养的优质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

----晋玲,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药资源教研室主任。1992年大学本科就读于甘肃中医学院中药系,1996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参加工作。199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科植物基因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态学》的本科教学工作及《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要致力于中药资源、药用植物学的科研工作。以甘肃特产中药材当归、大黄种质评价利用及珍稀濒危中藏药资源的保护研究为特长。参加编学专著《甘肃中草药资源志》(上、下册)2部,教材《药用植物生态学》和《分子生药学》2部,论文15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7篇,获厅局级科技奖2项,完成省级成果4项,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子课题3项,目前主要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当归、黄芪、大黄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7BAI37B01的研究工作。

----刘丽莎,女,教授,西北地区常用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为研究目标,运用DNARNA技术、基因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多指标综合量化分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质量差异与遗传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建立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种质资源的分子指标体系,筛选优良种源,保护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并进行种质创新研究,促进中药可持续利用、开发,推广地方经济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4项,主要科研项目: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大黄、当归品系鉴定及质量控制的实验研究;甘肃濒危药用植物秦艽无毒苗的快速繁殖研究;甘肃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的保护及持续利用研究;甘肃产秦艽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细胞悬浮培养在甘肃濒危药用植物秦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策略研究;甘肃产秦艽优良品种筛选技术的创新研究;发表国家级论文30余篇。省级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5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教委二等奖4项。2001年获甘肃省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医用生物学》课程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我们拟进一步深化中药材特征性基因以及与药效关系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本方向所研究的课题属前沿课题和实用性课题,其研究成果对促进中药可持续利用、开发,推广地方经济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专业,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方向

----任远,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特色: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揭示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成果:

1)复方黑蚂蚁胶囊研制,200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敦煌消肿镇痛贴的开发,199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壮肾排毒胶囊治疗慢性肾衰实验研究,2002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4HPS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保肝作用实验研究,2007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嗅敏灵的研制及临床应用,2007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慈菇化脂方降脂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2005甘肃省皇甫谧科技进步三等奖

7)中药骨增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模型的影响,1999年甘肃省教育厅二等奖

----马骏,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特色: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揭示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成果:

1)红芪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荣获2006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三等奖(序号2006-3-09);

2)复方红芪颗粒剂的研制,荣获2006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序号2006-2-07);

3)安坤种子丸促卵泡发育促排卵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2006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三等奖(序号2006-3-02);

4)壮肾排毒胶囊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2002-2003年度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25/4);

5)慈菇化脂方治疗脂肪肝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编号2005-3-1-5)

6) 清宫瘤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04-3-067/6);

7)红芪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及NO的影响,荣获2002-2003年度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24/7);

----罗慧英,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保肝、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7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3项,在研1项,其中获厅局级二等奖一项。

 

 

中药学专业,中药有效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方向:

----王亚丽,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1983 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学士学位,1995-1998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2005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研究生处处长。

方向一 中药材与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本研究方向采用先进的现代分析技术,开展中药材、饮片、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利用联用色谱仪器,如HPLC-DADHPLC-DAD-MSGC-MS等进行复杂中药指标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合能有效利用色谱和光谱信息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以建立规范的国际上认可的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
利用HPLC-DADGC-MS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开展了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和党参的质量控制研究,结合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当归药材的研究,首次发现当归药材的质量及其化学特征与其生长的土壤环境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与甘肃制药龙头企业佛慈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的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研究。

方向二 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联用色谱分析仪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展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依据现代分析仪器和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可同时进行中药复杂成分的分离分析,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对色谱重叠峰进行数学解析,得到纯色谱和光谱,弥补了色谱仪器分离的不足,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利用HPLC-DAD-MS联用仪器,使用不同电离模式,对当归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实现了当归中部分苯酞类物质的初步定性,并为当归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丰富的信息。利用HPLC-DAD提供的二维化学数据信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光谱相关色谱方法,发展了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对应单味药(当归、黄芪)的化学组分归属分析方法。在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和单味药化学组分归属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将当归补血汤复方和单味药用于治疗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方向三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科学。中药代谢组学可通过分析中药进入体内后整体代谢物的变化,来研究中药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利用现代分析测定方法,如色谱联用仪器等,结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以高通量实验和大规模计算为特征,完成生物样品所有代谢物的“指纹图谱”。代谢物组学通过研究"代谢指纹图谱"的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和状态的变化。代谢物组学在药物模型识别和确证、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作用机制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已进行了当归活性成分在家兔体内吸收和代谢的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工作。利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通过对家兔灌胃当归前后血液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可同时分析和筛选被吸收到家兔体内的当归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在血液中的代谢组分。中药代谢组学可用来研究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探究其复杂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提供整体系统的分析平台。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和GC-MS二维联用色谱仪器,首次进行了生长过程中当归挥发性化学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对生长期当归的代谢指纹谱研究,发现当归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藁本内酯的含量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动态递增变化,在成熟期藁本内酯含量达到峰值,同时其烷基酸类含量降低。本研究将为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代谢工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磊,女,博士,教授,1986.09-1990.07西安医科大学 药学系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9.09-2001.07 兰州医学院学习,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6.09-2009.06 兰州大学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药化学教研室教授,兼实验中心中药化学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简介:

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有效部位的活性筛选等科研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色谱连用技术对中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测定,检测和追踪,寻找一种综合的手段研究中药。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3篇,参编国家级教材1部,主持完成项目5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邸多隆,男,博士,研究员,1981.9-1985.7  在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就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9-1998.7  在原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就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9-2004.7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就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8-2003.7  在甘肃省张掖市药品检验所工作,从事药物分析专业,先后取得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专业技术职称。2003.3-2004.1  甘肃省药品检验所工作,从事药物分析专业及中药新药研发工作,任主任药师专业技术职务。2004.2-2006.2  在甘肃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工作。

2006.3-至今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工作,取得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工作。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

目前主持的主要项目有: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子课题、中科院科技支青工程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及其它项目,累计争取项目经费460万元。近年来申请国内专利8件,授权1件。近年来已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IF 3.096)Journal of Natural Prodcuu(IF 2.267)Planta medica(IF 1.628)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篇,国内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著学术专著1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4

 ----石晓峰,男,主任药师,1983-1987年就读于西安医科大学药学院。19877月分配至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研究工作至今。19999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200312月破格晋升为主任药师。200010月被甘肃省卫生厅确立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现已连续8年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动态考核复评。现为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分析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药分析实验室主任。学术兼任甘肃省药学会理事,甘肃省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抗癌协会理事;兰州大学、甘肃省中医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评委专家库专家,卫生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药房》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和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

[研究特色] 地产中药

[研究成果简介] 曾先后主持完成科研课题5项,参与完成科研课题8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甘肃省医学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甘肃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三等奖1次,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一等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个并取得证书;领衔开发的20多种医院中药制剂,作为甘肃省肿瘤医院常用制剂,已累计创收800万余元。

----郭玫,女,教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现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课程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

研究中药材及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甘肃地道药材如当归、大黄等。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测定药材中有效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及指纹图谱。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鉴定的课题有8项,2项国家级,6项省级。其中4项分别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15)、三等奖(510)及甘肃省皇莆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7)、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13)。公开发表的论文近30篇,国家级核心期刊8篇,其余为省级。参加编写教材8部,其中主编1部。

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石菖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地道药材“当归、大黄”规范化种植(GAP)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方红芪颗粒剂的研制(获甘肃省皇莆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995年、2006获甘肃中医学院优秀教师奖。

----刘雄,男,教授,主要从事中药的质量标准及化学成分研究,主要成果:

1金沙绢毛菊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省级鉴定(甘科鉴字609)   7-1

2、芦丁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药效学研究  省级鉴定(甘鉴字[2004]083号)6--3

3芪蛭肺胶囊治疗实验性豚鼠肺气肿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3-072

4、扶元补脑冲剂防治Alzheimers病的免疫机理及对钙平衡的调节作用

省级鉴定(甘鉴字[2002]437号)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编号:3-25/2

5贞芪蛋白复合肽对衰老动物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  省级鉴定(甘鉴字[2004]099号)  74

6脑瘫丸补肾健脑实验与临床研究   省级鉴定(甘鉴字[2001]488号)9--3

7、扶正补脑冲剂健脑益智作用研究  省级鉴定(甘鉴字[1999]227号)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证字第3-33/5号)

----王兰霞,女,主任药师,1983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同年分配至甘肃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从事中药及中成药成份分析、仪器分析、新药研究、中成药检验等工作。

198910月晋升为主管药师,19946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199810月破格晋升为主任药师。19961月任中药二室副主任,20036月任中药二室主任;20048月任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服务办公室副主任;20056月任甘肃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200612月任甘肃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1998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卫生系统优秀专家,2001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2005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聘请为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化学会色谱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及国家GMP检查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标准化。我国传统中药资源丰富,应用历史悠久,近50年来在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这一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落后于日本、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传统药物市场年年递增,但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在传统药物市场销售额中仅占3%。
  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关键的原因,是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客观的、科学的标准规范,无法得到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承认与共识,严重制约了现代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

中药标准化的研究,将有利于(1)促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的提高,为建立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国家质量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2)提高复方中药的研究和质量水平;(3)强化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4)促进对外贸易。

应用HPLCGCTLCS等技术手段,结合甘肃药材资源优势,以传统中药的发掘和提升为目的,在GAP基地建设,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标准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新药研制(包括药学及药效学),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二次开发(包括仿制、改变剂型、中药保护、质量标准提高等)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人致力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先后参与多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原国家三类新药及保健药品药学部分的研究工作10余项,其中前列泰片、五味沙棘颗粒已获国家新药证书。承担多个国家药典委员会部颁标准复核及药典品种质量标准的起草和复核工作。

----彭晓霞,女,教授,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兰州化学物,进修学习相关专业理论及中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学院各学科化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及中药质量标准的科研工作。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主讲本科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中药专业研究生《仪器分析》等课程。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质量标准。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超分子化学研究”、“甘草次酸提取工艺的改进研究”、“夕阳养身液的开发与研究”。作为主持开展了以下课题的研究:“中药与环糊精包结作用的研究”、“小儿感冒颗粒的工艺改革”、“参生滴丸的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中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研究”、“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工艺研究方向:

----魏舒畅,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剂型及中药新药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药制剂纯化工艺及透皮给药制剂研究。主持完成省级课题6项,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其中1项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获得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三等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2项。撰写专著《制药工艺学》(长春出版社,2002,副主编)一部。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在研课题5项。《制药工艺学》副主编,参加编写全国高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

已完成课题

1.祛斑养颜汤剂型改进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3] 080号(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于氏萎胃宁剂型改进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4] 056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

3.复方鼻炎汤剂型改进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4] 054号。

4.复方糖尔平制剂工艺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4] 055号。

5.复方红芪颗粒剂的研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3] 454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

6.于氏增食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省教育厅资助,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7] 080号。

7.中药复方的药效优先型超滤工艺筛选模式研究,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7]493号。

8.消糖优冲剂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省教育厅资助,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2007]079号。

----景明,男,,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制剂工艺与新剂型研究。现从事《中药药剂学》、《医药企业管理学》、《中药制药设备》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新药“花百胶囊”的研究开发,新药证书号国药证字Z20040109国家新药“复方甘草含片”(商品名:甘帝欣)的研究开发,新药证书号国药证字H20060463;负责完成了“心可宁胶囊”、“血脂灵片10个国家药品的注册,负责完成“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申报;负责完成“贯众阿司匹林片”等5个品种国家药品标准起草;主持完成“复方甘草片挥发性成分β-环糊精包合的实验研究”、“清瘟解毒分散片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2项科研课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独一味滴丸中大孔吸附树脂残留物限量检查研究”等科研论文10篇,目前主持“归蓉通便胶囊的研究开发”等各级在研课题5

 

 

中药学专业,中药及复方应用的研究方向:

----邓毅,男,45岁,汉族,教授。 19866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8月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班结业。现任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药学》、《药用动物学》、《中药学专论》等教学工作、中药及复方的应用、中药不良反应等研究工作。在国家权威杂志及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鉴定科研课题10余项,获甘肃省药学发展三等奖1项,编写全国高等教育《中药学》、《中成药学》二部。中药及复方的应用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从多方面对单味药、药物配伍及复方制剂进行临床前的药效学与毒理评价。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肾毒性研究》,从氧化-抗氧化、微血管舒缩状态、细胞能量、肾脏功能等多角度证实该方除关木通外,马兜铃科细辛可引起令人畏惧肾脏等损害,肝脏部分指标提示也会导致一定的损伤。实验显示若长期大量应用细辛会在体内多脏器沉积,进而引起中毒性的脏器损害。

2、《甘草与甘遂相杀相反关系的实验研究》,从氧化-抗氧化、微血管舒缩状态、细胞能量、蛋白质合成、心肝肾功能、组织形态学、肠管运动功能等多角度,探讨甘草甘遂二药配伍后对小鼠脏器的损害程度和促进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对中药传统理论“十八反” 配伍禁忌进行实验性研究和科学评价。实验表明二药并非绝对的“相反”,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完全可以配伍运用起到“相杀”的作用。说明传统理论“十八反”虽受古人长期经验的影响,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

3、《紫草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人绒毛组织分泌功能的影响》,从组织培养学等方面发现中药紫草在抑制孕鼠胚胎组织生长和体外培养人绒毛组织分泌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中药紫草在预防早孕和终止妊娠方面疗效可靠。

4、《甘肃资源油松针叶有效成分综合利用与开发》,研究我省天然资源油松的营养价值,利用油松松针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生产出许多有价值的松针产品,如松针粉饲料添加剂、护肤美容品、医药制剂等。油松在我省分布密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被废弃的松针为原料能研究生产出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将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世佐,男,教授,1985.7——1992.8: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助教,1992.9——1993.8;上海中医学院助教进修班  研究生课程学习,1992.121998.8: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讲师,1998.9——2005.9: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副教授,1996.10—2001.3;   甘肃中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副主任,1998.62001.2   甘肃中医学院教务处教务科  科长,2001.32004.1:    甘肃中医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2004.12008.6   甘肃中医学院教务处 副处长 兼高教研究室主任,2005.8——         甘肃中医学院中药系(药学系)教授,2008.6——2008.12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编辑部 主任,2008.12——今,甘肃中医学院教务处调研员。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简介:

1.     地产中草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研究临床常用中草药中甘肃地产来源品种的药效,从而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发挥其疗效优势,发掘其潜能。⑴已完成“单叶细辛的药效学及其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系省教育厅立项课题,已于20046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⑵已于20086月完成“甘肃金银花抗菌及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的实验室研究工作正待整理资料进行结题,系学院中青年基金课题。

2.临床经验方的研究 研究历经临床验证,证实确有疗效的中医经验方,优化药物组合,探寻合理剂型,以开发利用中医传统优秀用药经验。20076月结合硕士研究生毕业专题完成的《梦神片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研究》是其成功尝试。标志了本领域已形成较为成功的研究经验。

3.中药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中药的人文学表现及人文活动中的中草药资料,从而探寻中药理论的文化渊源,摸索临床用药规律,追溯某些中药品种的起源、发掘某些中草药品种的潜能、推广普及用药知识。已撰写并发表了《史料中的本草资料赏析》、《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中药学理论中的易与中庸思想刍议》《俗语不俗话药谚》、《人文学范畴的本草资料及其价值》等多篇文章。本人在本领域的研究在省内乃至国内业界独树一帜,并已有较可观的成果面世。

----高慧琴,女,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学报编辑部主任。1980.9.-1985.6.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读书,1985.71991.8. 甘肃中医学院中药系中药教研室从事中药学教学  助教,1991.9-1992.9.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学》助教进修班进修学习一年,1992.12-1998.6. 中药学教学及科研  讲师  中药学教研室副主任,1998.72003.12.中药学、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及科研    副教授  中药学教研室主任,(其中2002.4. 考取执业中药师    2003.12.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北京—甘肃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    2003.9.-2005.7.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4.1.-2008.11.中药学、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及科研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2008.12.-2009.9.中药学教学及科研  教授  硕士生导师  药学系副主任

中药美容抗衰老研究——擅长于中药美容新产品的研发及实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

1.“养颜祛斑颗粒的研制与开发”  2004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   

“养颜祛斑面膜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 2004年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三等奖  第一完成人

 

2.甘肃地产中药临床应用研究——款冬花、秦艽等中药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有:

  “款冬止咳糖浆制备工艺研究”  学院中青年基金课题  已结题  课题负责人

“款冬止嗽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甘肃省教育厅课题    课题负责人

“款冬止嗽颗粒止咳化痰药效学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8.26卷第4期第一作者

----韩涛,男,19668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从事临床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讲授《临床中药学》、《中药传统理论与临床应用》、《中成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性能和配伍规律研究;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疾病临床应用研究。临床上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胃肠病证及一些疑难病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3部,省级科研成果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5项,获奖2项。主持在研课题4项。

主要学术成果:

1.平喘胶囊对实验性大鼠气道平滑肌增生的影响及平喘作用实验研究。甘科鉴字[2005]073号,并获2008年甘肃省药学发展奖。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肾毒性研究。甘科鉴字[2006]003号。

3.肝郁证与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关性研究。甘科鉴字[2006]012号。

4.知柏地黄胶囊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分泌功能的影响。甘科鉴字[2004]360号,并获2006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5.舒康平喘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效学研究。《中医研究》,200821(3)

6.破茎松萝不同用法的止咳祛痰抗炎作用比较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3)

7.舒康平喘胶囊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增生的干预作用。《中成药》,200830(1)

8.制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对小鼠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2)

9.舒康平喘胶囊对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1)

10.益智口服液对智能迟缓儿童智力结构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12(9)

11.融肝胶囊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

12.通降导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1)

13.《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20034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14.《免疫中医药学》,200210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主持在研课题:

1.消痰化瘀抗纤方药物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其胶原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甘肃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2.奇应内消巴布膏剂的研制。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3.舒康平喘胶囊新药开发研究。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4.红芪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