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
一、研究所概况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1948年4月创建于沈阳,1957年搬迁至西安,是我国唯一的火炸药及毁伤技术综合研究机构,也是国家国防科工局核定的重点保军单位。研究所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工业园区,占地86万平方米。周边高校、研究院所林立,东邻风景名胜区大雁塔、曲江新区,北邻小寨商业区,西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眺秦岭终南山脉,交通方便,生活便利。 ※研究领域 研究所是以含能材料、功能材料、特种化工材料开发及工程力学应用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包括火炸药技术、动力技术、计量技术、弹药技术四个军品技术领域和催化反应工程技术、新型光电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民用火炸药技术色个军民融合技术领域,涉及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分析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工、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 ※科技平台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四研究所作为一所开放性的研究机构,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炸药燃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国家含能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海关总署委托化验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均依托我所设立。 ※科研实力 研究所具有先进的研究手段,拥有各类设备仪器5000余台(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仪器180余台(套),包括用于分子结构表征的800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晶体结构表征的纳米压痕仪、用于微纳米形貌分析的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性能研究用的热-红外-质谱联用系统。 ※承担项目 研究所秉承“创新、拼搏、奉献、超越”的精神,“十三五”期间,承担全军各类预研、专项科研及武器型号配套研制项目300余项,相关技术成果广泛服务于陆、海、空、火箭军、航天部队、武警部队等各军兵种以及航空、航天、船舶等武器装备系统,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近三年,我所共申请专利1500余件,全部为发明专利,已授权857件,另有6件PCT专利在美国授权,2016年、2017年分别以335件、359件国防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国防专利申请人中排名第一。连续5年,我所专利工作稳居军工企业前列,集团第一。 2015年以来,我所共发表高层次论文1300余篇,其中EI收录157篇,SCI收录159篇,2018年我所一论文被美国化学会顶级能源学术期刊ACS Energy Letters收录(影响因子12.277)。 2015年至今,我所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共80项次,其中我所为主牵头申报成果57项次,作为主要参研单位参与申报23项次。获得省部级(含军队)科技奖27项次,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所现有员工1800余人,自有工程院院士1名,其中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国兵器首席专家3名,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15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名。技术人员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50余名,博士研究生120余名,硕士研究生530余名。研究所为技术人员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两院院士——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研究所首席科技带头人)——研究所科技带头人——研究所科技骨干”等五级职业发展通道,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了良好的事业平台。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研究所针对性设计了科研立项奖励、业绩奖励、重大成果奖励、成果应用奖励及科技带头人津贴制度等多项奖励激励制度,科研人员平均收入15万余元/年。 ※学科建设 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设有应用化学、材料学、工程力学三个硕士学位点,同时拥有应用化学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为行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科技骨干,为兵器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师资力量 研究所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所自有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36名。 ※学术平台 研究所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来所讲学,并派出科研人员到有关研究机构进修、考察,开展学术交流。 ※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所致力于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着力从思想品质、学术素养、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开展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不断规范完善研究生培训体系,力争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