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中医临床学院(中医系)
中医临床学院(中医系)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最早成立的系,成立于1972年,其所属的相关教研室在建立之初即拥有李培生、杨百茀等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目前中医系下属5个教研室,两个教学实验室,一个学科实验室以及一个经方运用研究所,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各一个。设有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含中医教改实验班)、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七年制、中医学(美容与康复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教改试验班等专业和专业方向。截止2006年12月,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24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人,硕士研究生508人,本科生1927人。
临床医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既有老一辈的中医名家,也有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学者。目前这些名家如全国名老中医李培生、田玉美、梅国强仍活跃在教学、临床第一线。由于他们的卓越工作,1991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材建设、临床经典理论研究、实践教学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心下痞辨证及其客观化研究”,“伤寒论系列实验研究”,分别荣获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在“湿热证本质及清热化湿法作用机理研究”、“经方药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伤寒论》课程1994年、1997年两次被省教委评为优质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李培生、梅国强、邱明义、成肇仁、李家庚、陈国权、戴天木、赵映前、吕文亮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编、参编了多版本中医药院校教材,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资助地多项课题,多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中医临床学院(中医系)自创建以来,就注重科学管理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中医学专业作为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中医系党总支被省高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三十多年来,中医临床学院(中医系)为国家培养了六千余名中医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有的已成为单位骨干。今后中医系将继续按照教、医、研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办学思路,锐意教学改革,以特色立系,学科强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线,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专门人才。
针灸骨伤学院
针灸骨伤学院(针灸骨伤系)是培养高级针推、骨伤专业人才的摇篮,是汇集精英的园地,本系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有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教学工作者。由于全系师生员工的卓著工作,1991、1997年针灸、骨伤两个学科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专业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授予点。目前已基本形成教学、科研、临床三者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上,近两年针推、骨伤两个专业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效果显著。本系将重点学科建设和系综合实验室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抓好《针灸学》、《腧穴学》、《中医伤科学》等优质课程建设,其中针灸学科点的教研室工作在全院优质课程建设中成绩显著。近两年还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投入,效果显著。1999年8月针灸骨伤综合实验室第一个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家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评估。
针灸骨伤系建系以来,共为社会培养输送针推、骨伤高级人才约1920余人,硕士生150余人,博士生8人;培养的境外留学生、进修生遍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及比利时、美国、法国、新加坡、瑞士等国。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针灸骨伤系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灸学科已从验证传统经验向开拓新的现代针灸实质方面转化。多年来,针灸推拿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出专著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目前,现有的科研课题有的已完成待鉴定,有10余项正在研究中。骨伤学科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论文60篇。多年来,我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中所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近几年,先后有4位学生的科研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在临床方面,针灸骨伤系师生发挥了专业优势,以临床促教学,以临床带科研已成为本系一贯办学方针。目前,针灸学科临床已成为省针灸治疗中心。骨伤专业开展治疗骨科矫形、骨不连、脊髓损伤、老年性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的研究10余年,收治患者万余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近两年,本系党总支开展“树针骨系形象”的活动,效果显著。全系师生员工不仅在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而且在系党总支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创建了本系良好的育人氛围。2002年度有一名党员毕业生考上国家卫生部公务员;在文体活动中成绩斐然,2002年系男子足球队在院足球“振兴杯”夺冠;在“杏林杯”篮球赛中系男队获得冠军,女队获亚军;在院排球赛中,女队获得冠军,男队获亚军;本系学生编排的文娱节目曾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高校的文娱汇演。
药学院
药学院成立于1971年,原名中药系;1997年更名为药学系;2004年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合并,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现设有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五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已形成成教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办学模式,现有在校生2300余人。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78年,原名“基础课部” ,2000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部”。 基础医学部下设11个教研室、1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我院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础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专职教师11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8人,教授20人,副教授29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湖北省政府津贴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次,湖北省名老中医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人。中青年教师以博士、硕士为主体,其中获博士学位16人,博士在读16人,硕士学位53 人,硕士在读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59%。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占地面积6205平方米,资产1100万,拥有显微互动系统、脑片/细胞膜片钳系统,12个多媒体实验室和2个网络实验室;人体标本陈列馆,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各类标本237件,资产100余万,具有中医特色,成为我院的亮点之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实验条件,为我院的教学科研上水平、上档次提供了公共的资源平台和有力保障。
基础医学院有省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学),院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涵盖了所有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点涵盖了所有的二级学科;省级精品课程1个,院级精品课程4个;病理学、人体解剖学为省级优质课程。
近三年来,基础医学院承担了自然科研课题6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6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项,教育部3项,省厅级33项,在研经费340余万元;教育科研课题2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省级4项;发明专利1项;编写教材70余部,其中主编10部,副主编17部;编写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75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
基础医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奋进,努力把基础医学院建设成为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和特色的院系。
检验学院
检验学院的前身是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创建于1950年。
1958年我系在国内率先开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高等专科教育。1972年由于历史原因停办。
1983年由李枷尧教授等竭力恢复了医学检验专业,并创办了卫生检验专业。我系现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科为医学检验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本科为医学检验专业。两个专业都是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 实验室的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卫生检验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疾病控制、职业病防治、环境监测及大型工矿和食品企业等部门及相关卫生单位从事卫生检验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系还是中国医学检验教育委员会常委单位。
建系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专业人才 8000多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医学检验与技术系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专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影响面较大。很多教师成为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教材的主编或编委。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学进步奖,并获得专利两项,每年公开发表各类论文18篇以上。
医学检验专业199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专业,2000年又被选定为湖北省高校专业建设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我系现有教职员工51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8人,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含在读)占全系教师的比例超过90%。现有临床检验与血液学教研室、临床生化检验教研室、临床微生物教研室、卫生检验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等5个教研室及1个医学检验实验中心。医学检验实验中心具有多台大型专业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300万元,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系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毕业生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目前,全系教职员工在系行政、系党总支的领导下,依托医学检验与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和药学院的技术、设备和师资力量,积极筹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科),从而为筹办湖北中医药大学奠定厚实的基础!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系)在原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04年10月8日组建成立。教育层次为普通四年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教授3人,副教授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名,湖北省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并有外聘教授2人,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医药软件教研室、网络应用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应用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共7个教研室;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医药软件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共8个实验室。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工程共2个专业;招收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研究方向、计算机辩证论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系除承担本系的专业教学外,同时还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教学、高等数学、应用数学、数理统计、物理学和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我系在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领域,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三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五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十多项省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优秀软件奖励。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承担中医药国家标准的研究任务,先后完成了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中药部分)分类与代码》的编制,并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2003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研究》,并在该课题研究基础上,于2005年承担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同时连续三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系列项目的研究任务。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大楼坐落在环境优美的黄家湖新校区,使用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拥有1200台计算机,其中有400台计算机专为本系师生所用。完善的教学、科研、办公设施为我系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信息技术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稳定办学规模,合理调整结构,重在提高质量”的办学要求,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调整优化专业方向为主线,以打造院级精品课程、争取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力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主攻方向,以争取完成硕士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软硬件建设力度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大力促进中医药信息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系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加快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步伐,推动信息技术系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教学、科研一体化院系。
学科发展:以中医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学。
学科结构:医学信息工程(本科、工学),医学信息管理(本科、管理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其他教育。
培养模式:根植祖国传统医学,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的信息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