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学校简介
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 1958年12月,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湖北省立护士职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药学、医学检验为主干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及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在半个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中,湖北中医药大学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形成“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办学格局。
一、办学层次、规模与结构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校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办学格局。
1、办学规模: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0297人,其中研究生1074人、本专科生8917人
2、专业结构: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及6个专业方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人文学科5个学科门类。
3、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学校现有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拥有内经学、伤寒学、针灸学、中医肝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信息学7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学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设有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2个省级优势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2个省级特色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5人,兼职教师150人,生师比15.2:1。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为376人,占教师总数的5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38人,占教师总数的20.4%。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20人,其中正教授110人。
在现任教师队伍中,有我校创办之初的名医名师,如著名中医学家、全国“十大国医楷模”
我校还聘请5位院士为我校学术委员会校外委员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引进了5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现有34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0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6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9人次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三、教育和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学科建设思路,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社会急需的医学相关类新专业。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学科的传统优势,创建专业品牌与特色,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6个专业获准为省级品牌专业。中药学、针灸推拿学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现有8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质课程;拥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2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坚持中医药传统专业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素质高、基础好、经典熟、临床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名医名师指导、突出经典教学、跟师临床实践。2007年度,教改项目“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是首批入选的中医学类6个建设项目之一。
近两届,学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三年,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10项,省级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405篇,在“挑战杯”湖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
四、科技开发与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注重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设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及5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
学校科技实力较强,早在1978年即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2项。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8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1项。学校拥有国家发明专利7项,中药新药研究临床研究批件9件。近五年,学校获准各类科研经费1.66亿元,年均3312.1万元。
学校现为湖北省生物医药重点研究单位,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项目“湖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注重发挥中医药科技优势服务湖北经济建设。学校学校在中药新药研究、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低危害香烟研究等方面,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学校引导在鄂西、蕲春、罗田、英山等地建立“道地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实现我省25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在全省中药材主产区推广,已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万多亩,辐射种植面积200万亩,综合经济效益达到30亿元,新增产值6亿元,出口创汇1亿元。为我省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湖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学校获准为“湖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及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该联盟为湖北省政府首批启动的十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
学校以科技支持武汉烟草集团、福人药业集团等企业发展,实施项目合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武烟集团合作共建天然植物研究室,合作开发“中式低危害香烟(淡雅香)”新产品07年试销产值超亿元,08年产值达到4亿元,围绕该产品的研究成果有2项分别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湖北福人药业集团合作共建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开展“中药牛蛭物质基础及其中药二类新药临床前的研究”,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五、海外教育与对外交流
学校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经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学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并成为湖北省唯一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从1986年开始接受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培养,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学生1400余人。目前,我校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港澳台生534人,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在我省省属高校海外学生培养中,其办学规模最大,学历层次最全。优质的教学与管理服务赢得了海外学生及来访友人的普遍好评,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外事教育先进单位”和“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是湖北省属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连续多年代表湖北省高校随省政府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学校与30个国家的67所大学、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获准与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美国温斯顿塞伦州立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面向湖北省乃至全国招生。
六、校园基本建设
学校在黄家湖和昙华林两个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1610亩(
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藏书94万册,生均82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50万册。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覆盖了学校新老校区,现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授权的“二级节点”单位。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授予《中国中医药网站》建设单位,为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打造中国中医药资源数据中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校被省信息产业厅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
学校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病床5540张。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成立较早,现为国家十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学校另有教学医院11所、实习医院93所。现有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七、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首先在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设了公共选修课;认真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在各种知识比赛、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我校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学校连续八年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组织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连续三届年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北理论学习先进单位”。
周边环境
学校大门 |
|
瞿雅各健身所 |
工会俱乐部 |
昙华林校区8号楼历史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