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2003年获准建设,2006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2004年被山东省科技厅列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3位本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佛松院士,副主任为南京大学程镕时院士和复旦大学江明院士。实验室主任由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重点实验室设有专职科研及管理岗位41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2人,另外设有高级兼职科研岗位21人。实验室设立了四个研究室,一个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一个橡塑材料加工实验中心,实验室、研究室用房面积4000余平方米。目前实验室拥有本学科专用的现代化大型测试和分析仪器设备39套,仪器设备价值2400余万元,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托该重点实验室设有材料科学与工
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即:橡塑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可控制备技术,橡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控制和优化,功能与特种橡塑材料,橡塑材料先进成型加工技术。近2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及企业委托项目32项,科研经费2676万元;共鉴定科研成果14项,发表论文125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另外实验室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获批准发明专利3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国内外特聘兼职教授11名,同时不定期的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实验室设置了开放课题基金,在学术委员会统一指导下面向国内外实施。近两年,重点实验室有5名青年教师分别前往德国、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或合作研究,同时也接受了包括国外留学生在内的访问学者和进修生12名,另外还举办了100多人的橡胶工程技术研讨班。
自2004年以来,重点实验室连续三届主办了“青岛国际橡塑技术论坛 ”这一大型国际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该论坛正逐渐成为青岛科技大学主办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年会。
重点实验室特别重视与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科技合作。目前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杭州中策橡胶股份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机制,与朗盛公司(原德国拜尔公司)、贝尔斯托夫公司、DOW化学公司、日本大金公司等跨国公司也有密切的科技合作。与朗盛公司合作在青岛建设的高性能橡胶材料研发中心将于2007年底建成,这是朗盛公司在亚洲建设的第一家高水平研发中心,这一国际合作将有力地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持续发展。
2、生态化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生态化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应用化学博士点、化学工
近五年来,本实验室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各部位科技攻关或推广项目1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项,横向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申请发明专利66项,其中10项授权;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48篇。
在大力发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教学工作也常抓不懈,近几年共获得教学研究项目24 项,省级精品课程3 门,取得省教学成果奖 18 项,其中一等奖2 项;出版教材12部,其中《胶体与界面化学》为国家百部研究生推荐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此外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美国特洛伊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培养高素质人才。
生态化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将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交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该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也将成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2007年度全国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计47个,“生态化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青岛科技大学获得立项的第二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
1、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
1、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实验室(强化建设)
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实验室起源于橡胶加工机械实验室,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一直作为学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2005年学校作为强化实验室再次投资建设,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提高学科水平,以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促进教学科研的循环发展而闻名于行业。该实验室现有教授7名,研究员1名,副教授7名,博士7名,博士生导师4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齐鲁晚报杯十大优秀教师1人,化工部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青岛市技术拔尖人才2人,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合理,有稳定研究方向,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较强的学术梯队。多年来,实验室从橡胶成型设备到塑料成型设备进行了多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
近年来重点研究课题包括:1、高分子材料混炼技术及装备研究:(1)混炼机理和新型混炼设备研究;(2)炭黑、小料称量及输送机理和成套设备及控制软件开发;(3)纳米级填料的混炼机理、混炼方法和混炼设备研究;2、橡塑成型及硫化技术及装备研究:(1)冷喂料挤出成型理论和新型设备研究;(2)橡胶制品硫化新技术和新型设备等。3、橡胶纳米填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研究。
本实验室通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室全面开放,自制了国内一流的载重子午胎实验密炼机、混炼成型一体机,购买了炭黑分散度仪、门尼粘度仪、橡胶、塑料注射机等二十余台大型实验设备,为培养本专科生、研究生等高级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已培养了本、专科生等有关技术人才6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山东省实验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五项。
本实验室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成功举办橡胶技术与装备方面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成立了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本实验室多次承担国家、化工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大攻关项目、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业的横向项目,实现了二十多个项目的成果转化,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
2、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
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是在纳米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的,1996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6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实验室。现在岗人员27人,其中教授9人(内有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5人,硕士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级专业拔尖人才4人,55%以上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06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6台,20万元以上12台。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工程应用、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化学及应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自“八五”以来承担完成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总装备部“九五”、“十五”预研项目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完成国家、省市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100余万元。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二、三等奖6项。“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早获得的国家奖。
实验室通过多途径筹资,购置了许多先进的、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为实验室科研水平的提高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购进了冷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综合热分析仪、气相四极质谱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总价值近700万元。可基本满足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为实验室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强有利的保证。
实验室覆盖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催化、无机化学及材料工程硕士四个硕士点,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实验室“十五”期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影响因子超过3.0的科研论文达到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2部。
实验室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与齐鲁石化公司、海尔集团、海龙集团、青岛喜盈门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纳米技术的转化。为此实验室先后获得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二、三等奖励。实验室开发出的纳米产品---纳米钯一氧化碳助燃剂、纳米抗菌巾被、纳米多功能复合材料、纳米碳纤维等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塑料高性能化技术实验室
塑料高性能化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塑料高性能化技术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依托该实验室建设了山东省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聚合物加工工程中心、石油和化学工业新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研究机构,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局的认证(CMA),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实验室拥有耐臭氧试验机、丙烷燃烧系统、塑料管压力试验机、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多功能卧式胶带疲劳试验机、水压爆破试验机、多功能V带疲劳试验机(无扭矩)、盐雾试验机、辊筒摩擦试验机、立式龟裂疲劳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防火涂料(小室法)测试仪、防火涂料(隧道法)测试仪、电化学测试仪、比表面积仪、激光粒度仪等实验仪器设备150余台套。
实验室形成了塑料材料的高性能化与加工工程、配位分子基材料与功能聚合物、先进涂装技术与涂层材料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电磁动态塑化缠绕成型聚烯烃复合结构管道技术与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 -Cu(Ag)-S(Se)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塑料合金化技术及系列合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韩国际合作韩国科技部项目“低毒性有机聚合物基防火涂料及涂装技术的研制”、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专项“高性能聚烯烃格栅制造技术开发”、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水性氟树脂的合成与系列水性氟涂料的开发”、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废旧聚烯烃资源应用研究”等50余项国家、省、市及国防军工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鉴定成果3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等二十余项政府科技奖励。另外,有6项成果因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青岛市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奖和青岛市突出贡献奖。
4、清洁化工过程实验室
清洁化工过程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清洁化工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前身是1984年化工部在青岛化工学院设立的化学工程研究室,亦是山东省化工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实验室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30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中45岁以下13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
实验室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清洁化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研究非均相分离和多段多级流化床技术及循环流化床外场强化技术,开发清洁化学和过程节能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多相流体的流动与分离。对化工单元操作中多相流体的流动特性、分离机理与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非均相分离研究的新思路。工业上推广应用200余套,为企业节支创收2亿/年多元;(2)可再生资源能源化技术。研究多段、多级流化床技术和循环流化床外场强化技术,已在城市生活垃圾热化学处理技术、电子废弃物高效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和生物质强化热化学转化技术方面形成特色。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于面上项目3项等12项科研项目。在AIChE J., IEC,CES.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45篇。(3)清洁化学工艺。在聚合物水分散体系制备、磷石膏晶须、介孔分子筛与超临界萃取用于松脂深加工、废塑料裂解和精细化学品制备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4)过程节能技术。在通用及专用化工模拟软件的开发与推广方面成就显著,如ECSS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经济和环境为优化目标的过程系统综合研究取得进展;将过程系统模拟、数据校正与软测量相结合,用于化工过程的节能和控制,经济效益显著。
实验室所在的化学工程学科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健
2002年,实验室以过程系统工程和多相流体的流动与分离研究为依托成立了山东省化工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化学工艺和资源利用研究为依托成立了山东省天然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的实验装置投资1500万元以上。目前有科研实验面积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现与德国Paderborn 大学理学院和爱沙尼亚Talin 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交流办学经验、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科研工作。实验室聘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宋湛谦院士担任兼职院士,先后邀请了余国琮、胡英、金涌、李洪钟院士、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近五年来,本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5项,与企业合作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320篇,其中SCI、EI收录160篇;获得科技奖励10项,其中山东省科技奖励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代表性成果有环流式旋风分离系列专利技术获2005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聚合物水分散胶体体系的研制”获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国石化协会等省部奖3项。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1、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由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实验室目前固定工作人员72人,建筑面积
重点实验室遵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方针,突出行业特色,紧密结合企业所需,致力于提高企业和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同时,重点实验室还肩负着进一步增强青岛市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使命。
重点实验室设有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下设网络化橡胶工艺研究室、CIMS工程研究室、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模块设计研究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室、过程控制研究室等研究室。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方向,以工业工程技术和装备工业的自动控制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为重点研究开发内容。
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共建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优势,积极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搭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和产学研的重要基地。重点实验室平均每月接纳政府、学校、企业参观学习200人次以上,累计为工业企业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项,青岛市重大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10余项,培养工业信息化技术专门人才300余人。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项。
重点实验室将强化技术管理,组织开放课题,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提供专业性和综合性信息化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技术理论、政策、方法和机制等研究,在工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中,建成一个技术力量雄厚、成果转化能力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
2、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以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为依托单位,经青岛市科技局批准,于2001年成立的。从1989年开始,实验室开始进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单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12名,80%以上人员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5台,20万元以上5台。专业实验室面积800余M2。实验室还是“青岛市纳米材料行业技术中心”(2000年)的依托单位。实验室目前拥有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催化三个硕士点,材料工程硕士点及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每年培
实验室通过多途径筹资,购置了许多先进的、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为实验室科研水平的提高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购进了冷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综合热分析仪、气相四极质谱仪、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总价值近700万元。可基本满足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为实验室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强有利的保证。
实验室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工程应用、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化学及应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自“八五”以来承担完成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总装备部“九五”、“十五”预研项目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完成国家、省市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100余万元。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纳米粉体制备设备及工艺,拥有批量生产多种纳米粉体的能力。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二、三等奖6项。“高熔点纳米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早获得的国家奖。
实验室“十五”期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影响因子超过3.0的科研论文达到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2部。
实验室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与齐鲁石化公司、海尔集团、海龙集团、青岛喜盈门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纳米技术的转化。为此实验室先后获得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二、三等奖励。实验室开发出的纳米产品---纳米钯一氧化碳助燃剂、纳米抗菌巾被、纳米多功能复合材料、纳米碳纤维等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青岛市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是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技局共同建设的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1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实验室拥有耐臭氧试验机、丙烷燃烧系统、塑料管压力试验机、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多功能卧式胶带疲劳试验机、水压爆破试验机、多功能V带疲劳试验机(无扭矩)、盐雾试验机、辊筒摩擦试验机、立式龟裂疲劳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防火涂料(小室法)测试仪、防火涂料(隧道法)测试仪、电化学测试仪、比表面积仪、激光粒度仪等实验仪器设备150余台套。
实验室形成了材料高性能化与加工工程、光、电、磁多功能材料、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韩国科技部项目、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
实验室特别注重探索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形成了 “研究开发、中试孵化、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发展特色,先后有“高性能木塑复合结构材料”、“精密模具技术”、“锂电池正极材料”、“废旧塑料/粉煤灰复合结构材料” 、“特种输送带制品”、“航空、航天用特种橡胶材料”、“工程塑料合金”等项目实现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重点学科
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1、化学工程(强化建设)
化学工程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业化学工程学科是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十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建设学科和山东省首批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学科,同时是山东省化工过程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本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建设,该学科已形成以下各具特色稳定的研究方向:(1)过程系统工程;(2)分离工程;(3)化学反应工程;(4)传递过程;(5)清洁化学工艺。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41人,讲师1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4人。教师中有5人担任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或全国性学会理事。建成了一支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的年龄、学缘、知识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术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占8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3%。
本学科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室面积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在齐鲁石化、烟台万华、鲁南制药、青岛海晶、兖矿集团、平度天柱、青岛海湾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体系,2005年获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其他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科研方面,近年共完成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8项。“十五”期间立题的“863”、“973”项目子课题:CCF-1级PAN原丝3K(1K)百吨生产线建设及关键技术等2项,科技部创新基金“流程集成的节能软件及应用”等2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2006年新立题3项。在研省部级项目9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了200万元/年以上。“十五”期间在AIChEJ、IEC和化工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7篇。
科研开发方面,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开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环流式旋风旋流系列专利技术、推广应用200余套,为企业节支增收2亿多元/年;推广应用了ECSS化工模拟系统、HENS换热网络、乙烯、尿素等石油化工专用软件和MDI、DOP、DBP、DMF技术。2006年横向科研开发经费达2000余万元,为企业节支增收6亿元。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同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2、化工过程机械(强化建设)
化工过程机械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设立于1958年,是青岛科技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科之一,多次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的学科。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设备、过程工业中的传热设备及节能技术、过程设备的腐蚀及损伤与延寿技术、压力容器与管道技术和动力装备信息工程等5个处于学科前沿、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于199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所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被列为山东省“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和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有19人,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学历层次、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中,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部及市级技术拔尖人才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校重点岗位学科带头人2人、校学术带头人5人,化工部及青岛市劳动模范各1人,山东省及齐鲁晚报杯十大优秀教师各1人。
2000年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及子项12项、省部及市级科研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100余项,其中一项横向项目经费达1000万元。
本学科(两个专业)累计共培养本、专科生近万人、硕士生近110余人,目前在校博士生8名、硕士生近百人、工程硕士60人、本科生近千人。
本学科用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计155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2005年以来学校结合本科教学评估,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博士点建设、硕士点一级学科建设。在现有机电大楼的基础上,学校又着手兴建12000平方机电学院实验大楼,这为本学科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重视同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与德国帕特博恩大学、韩国的汉阳大学和全州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吸收了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资源;与日本株式会社ALPS技研合作,实现了本科生国际化就业;建立了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化创新实践基地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平台。200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高分子加工技术及装备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两次国内学术会议,并于200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部分高校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
本学科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近90篇被SCI、EI、ISTP收录。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及子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本学科重视成果转化,已有20余项已产业化,年产值近亿元。
3、材料物理与化学(强化建设)
材料物理与化学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简介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在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本科专业及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目前该学科在我校材料学博士点下设有2个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应用化学博士点下设有2个方向:材料化学与应用、界面化学及其应用。从1989年开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科研工作,1994开始招收纳米材料、材料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挂靠在材料学、应用化学硕士点),并与国内其它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培养纳米材料、材料化学
目前学科内已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及应用、光电信息材料及材料表面改性强化和薄膜物理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
本学科覆盖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辐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4个本科专业及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工业催化、无机化学、应用化学6个博士、硕士点。目前本学科已拥有“山东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青岛市纳米技术实验室”两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山东省纳米材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纳米行业技术中心”、“全国纳米检测中心”。
本学科设有材料物理教研室、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室、纳米材料研究所、材料化学研究所、纳米生物技术实验室、生态材料与材料界面化学研究室、材料科学技术实验室等机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54%。实验室面积
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八五”以来承担和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项目及横向课题共80余项,其中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本学科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1997年,1999年)、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2000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4年),省部级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SCI、EI收录12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17篇,多次被JACS等著名刊物引用。
结合基础科研的成果,本学科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新材料、新产品:(1)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青岛海尔科大纳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出纳米二氧化钛新的制备方法,研制成功钛光抗菌复合塑料,进行了抗菌、分解内毒素、吸收紫外线的抗老化试验,产品通过国家药检局及环保部门的检测认证。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在海尔集团生产的冰箱、空调和吸尘器等系列产品中得到应用;(2)纳米二氧化钛抗菌产品在青岛喜盈门集团生产的巾被系列产品中得到应用,是国内最早使纳米粉体材料工业化应用的研究单位,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3)与青岛海源公司合作成立了“青岛科技大学海源应用化学品研究所”, 研究开发的新型环保水性涂装材料将用于我国
4、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遴选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近年来,学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学科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和扩大本学科处于学科前沿、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已逐步形成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矿山装备力学行为分析与可靠性研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机械性能分析与测试技术的研究和机械综合优化及可靠性研究等5个主要的处于学科前沿、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多年的学科调整和教学改革,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2.科研的工作进展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自2002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达到1800多万,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3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杜邦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他奖项10余项,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有52篇被SCI、EI、ISTP等检索机构收录。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市级、企业等科研项目近60项,许多科研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3.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教学立项多项,有国家级教学研究立项一项,教学成果分别获得了一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次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二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有一人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本学科自2002年至今共招收博士生5名,硕士生85名,硕士学位论文中有3篇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学术梯队的建设从2002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学术梯队中教授、副教授39人,多数教授、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已形成一支学术造诣高、敬业精神强、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5.本学科和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学科邀请德方教授进行了多次学术报告,开始进行科研合作研究和在本学科共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由德方资助大型机械传动多功能实验台一台,2005年本学科成功的举办了国际会议一次。
本学科在应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发的新型万向传动机构,在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基础上又从理论上取得了多项突破,首次提出的瞬时转动滑动轴理论作为标志性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发明的多种新型机构有望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矿山装备力学行为分析与可靠性研究方面,先后提出了反分析法、内外边界元法、爆破卸压法和边界元与有限元耦合分析法等,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完成的注射法制造轮胎胶囊技术与全套设备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某些研究成果已在橡胶工业领域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的效益。
5、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在焦奎等知名教授的带领下,1998年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得到我校应用化学博士点化学及化工过程中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方向的支持,2007年遴选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学科队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近年来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著。本学科目前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级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青岛市科委基金项目和10多项横向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有160余篇, 影响因子超过2.0的有30余篇,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会议邀请报告6次,出版专著3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60多名,有多名硕士考取了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有生物化学分析、微流控分析与联用技术、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和电化学分析等五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有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的支持。我校分析化学学科的特色是电化学分析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法及其在植物血清学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这项研究是将电化学分析、酶催化反应、免疫反应和植物血清学技术相结合,寻找高灵敏的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建立准确、灵敏地检测多种植物病毒的伏安酶联免疫血清学检测新技术;并应用电化学、光谱学和光谱电化学等各种先进技术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这项研究迄今已提出了30多个伏安酶联免疫新体系,最灵敏的体系其灵敏度比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光度法(ELISA)要高2个数量级,取得了一些新颖的理论成果并首次研制了植物病毒的伏安酶联免疫试剂盒。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转基因植物产品的电化学分析。这项研究以转基因植物产品为研究对象,建立重要转基因植物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的各种外源启动子、终止子、结构基因和内源基因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新技术,为转基因植物产品的检测以及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了解提供一条新途径。三是电化学分析与微流控分析、生化传感器和光谱分析联用,并将其应用于蛋白质测定、DNA检测以及其他生命物质如人体各种抗原抗体检测中的研究。已提出了检测各种蛋白质、乙型肝炎各种抗原抗体以及多种肿瘤抗原抗体的检测新方法,研究各种电活性小分子以及金属配合物与蛋白质和DNA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等。这些成果可以用于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质量监督、医学以及兽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学科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2002年以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和实验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教材2部,其中《基础化学教程》2006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
本学科拥有相关实验室面积
6、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88年,1991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批准为原化工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设置山东省应用化学泰山学者岗位。依托应用化学学科,2005年与有机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应用化学联合开放实验室,2006年与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成立生物化工联合开放实验室。目前,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已形成了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应用有机化学、材料化学及应用、界面化学及应用、化学及化工过程中的分析测试技术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共1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其它企事业及横向科研项目83项;科研经费1693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6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8项。出版专译著8部,发表研究论文70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248篇。
本学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来,共有36个项目实现产业化,每年创经济效益2.67亿元。其中“中相微乳液法萃取剂的工艺”被Cytec萃取剂公司采用,每年产值达1200万美元; “气层暂堵剂的合成研究”在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应用后,2001-2006年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50万元。
本学科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2002年以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和实验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优秀课程3门,省级试点改革课程1门,应用化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首届特色专业;出版教材7部,其中《胶体与界面化学》为国家百部研究生教材,3部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教材建设规划。
本学科拥有实验室面积3900余平方米,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计98台套,其中包括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基础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单位。
本学科注重对外交流,承办国内学业术会议5次,选派9人次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科学院做访问学业者,进行学术交流,3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受13人次来本学科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提高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学术水平。
7、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起源于我校1950年设立的橡胶工艺专业,目前已在橡胶、塑料和其他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制备、成型加工和工程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本学科现职专业人员有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学科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占70%以上。
本学科是山东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 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获材料加工工
本学科的特色和重点研究领域是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及其有关科学与工程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复合及成型加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装备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工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结构与形态控制等。各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
本学科“十五”以来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973”系列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军工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杜邦科技创新奖一项。发表科研论文276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申请发明专利16项。
本学科还与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关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近几年连续主办了国际性学术会议5次,全国性会议2次。与德国朗盛公司合作建设的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50多年来,本学科为我国高分子工程界特别是橡胶与塑料工程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橡胶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为我校本学科毕业生。
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我校传统学科的优势,突出特色,集中力量,努力将该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学科,促进该学科成为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中心之一,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0多年来,本学科为我国高分子工程界特别是橡胶与塑料工程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橡胶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近60%为我校本学科毕业生。本学科与中石化集团总公司、燕山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海尔集团和青岛双星集团以及德国拜尔公司等国内外各大企业密切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学科还与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关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德国拜耳公司、Berstorff公司等已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近几年连续主办了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全国性会议2次。与德国 朗胜(拜尔)公司合作建设的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预计2007年底建成投入运转。
本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我校传统学科的优势,突出特色,集中力量,努力将该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学科,促进该学科成为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中心之一,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8、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山东省重点学科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源于1950年设立的橡胶工程专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经五十余年的建设,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分子化学课程群”(青岛科技大学优秀课程)和“高分子物理课程群”(山东省精品课程),涵盖本科生、专科生以及硕士生
本学科现设四个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合成化学;功能和特种橡塑材料;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表征等。承担和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项目及工业合作项目,其中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级军工项目2项及一大批省、市项目和横向科研开发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0年),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励十余项等。申请发明专利16项,发表科研论文4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8部,其中《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导论》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之一。
近年来,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本学科科研条件和教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先后购置了核磁共振谱仪、热分析仪、激光光散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动态力学性能频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三十多套台,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新增实验室面积
学科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十分密切的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历史。迄今与美国Akron大学、德国Aachen大学、Stuttgart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高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经常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
可授予的学位
学位类别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招生学院 | 序号 |
博士点 | 0703 | 化学 | 070305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高分子学院 | 1 |
0802 | 机械工程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2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02 | 材料学 | 高分子学院/材料学院/机电学院 | 3 | |
080503 | 材料加工工程 | 高分子学院/机电学院 | 4 |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80706 | 化工过程机械 | 机电学院 | 5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01 | 化学工程 | 化工学院 | 6 | |
081704 | 应用化学 | 化学院 | 7 |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0703 | 化学 | 化学院/高分子学院 | 1 | ||
0802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2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分子学院/材料学院 | 3 |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机电学院 | 4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工学院/化学院 | 5 | |||
硕士点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020202 | 区域经济学 | 经管学院 | 1 |
020206 | 国际贸易学 | 经管学院 | 2 | |||
020209 | 数量经济学 | 经管学院/数理学院 | 3 |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505 | 思想政治教育 | 政法学院 | 4 |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050211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外国语学院 | 5 | |
0504 | 艺术学 | 050403 | 美术学 | 艺术学院 | 6 | |
0701 | 数学 | 070101 | 基础数学 | 数理学院 | 7 | |
070104 | 应用数学 | 数理学院 | 8 | |||
0703 | 化学 | 070301 | 无机化学 | 化学院/材料学院 | 9 | |
070302 | 分析化学 | 化学院 | 10 | |||
070303 | 有机化学 | 化学院 | 11 | |||
070304 | 物理化学 | 化学院 | 12 | |||
070305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高分子学院 | 13 | |||
0707 | 海洋科学 | 070702 | 海洋化学 | 化学院 | 14 | |
0801 | 力学 | 080104 | 工程力学 | 机电学院 | 15 | |
0802 | 机械工程 | 080201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学院 | 16 | |
080202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学院 | 17 |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18 | |||
080204 | 车辆工程 | 机电学院 | 19 |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080401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机电学院 | 20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材料学院 | 21 | |
080502 | 材料学 | 高分子学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 | 22 | |||
080503 | 材料加工工程 | 高分子学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 | 23 |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80701 | 工程热物理 | 机电学院 | 24 | |
080702 | 热能工程 | 机电学院 | 25 | |||
080703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机电学院 | 26 | |||
080704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机电学院 | 27 | |||
080705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机电学院 | 28 | |||
080706 | 化工过程机械 | 机电学院 | 29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01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30 | |
08110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自动化学院 | 31 | |||
08110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自动化学院 | 32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02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信息学院 | 33 | |
08120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信息学院 | 34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01 | 化学工程 | 化工学院 | 35 | |
081702 | 化学工艺 | 化工学院 | 36 | |||
081703 | 生物化工 | 化工学院 | 37 | |||
081704 | 应用化学 | 化学院 | 38 | |||
081705 | 工业催化 | 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 39 | |||
0819 | 矿业工程 | 081903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环境学院 | 40 |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082201 | 制浆造纸工程 | 化工学院 | 41 | |
082203 | 发酵工程 | 化工学院 | 42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01 | 环境科学 | 环境学院 | 43 | |
083002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44 | |||
1007 | 药学 | 100701 | 药物化学 | 化工学院 | 45 | |
100702 | 药剂学 | 化工学院 | 46 |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120202 | 企业管理 | 经管学院 | 47 | |
120204 |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 经管学院 | 48 | |||
1205 |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 120502 | 情报学 | 图书馆/经管学院 | 49 | |
网址: | http://grad.qust.edu.cn | |||||
联系电话: | 0532-84022989(四方校区) 0532-88958383(崂山校区) |
师资力量
我校是山东省属重点高等院校。现有崂山、四方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6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7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4亿元;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文献240余万册;建有一流的校园网络,校园网覆盖了两校区的全部建筑。现有专任教师145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81%;具有博士学位的341人,硕士学位的63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12%;教师中有工程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5个,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4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2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5人,研究生导师4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
学生人数
青岛科技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