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黑龙江省 主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研究生院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以及外语系、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4个教学系、部、中心。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295.18万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整体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40个一级学科。轮机工程,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等4个学科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1个学科为“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等12个学科(群)为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群),7个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自动化等14个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80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261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3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到2013年9月,各类在校研究生81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依托力量。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十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高端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2012年科技经费7.6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世界五大船级社、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上100多所知名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大中型企业的院士、教授、厂长、所长及劳动模范,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精英,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传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60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奋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学校简介

学 校 简 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占地面积12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外语系、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军事训练部等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256.9万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整体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含MBA、MPA、EMBA),工程硕士领域2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学科专业涉及7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其中,国家重点学科一级1个、二级1个,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学科7个、“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1个、“十一五”国防特色专业7个;“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4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17个、重点交叉学科2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7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87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2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85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83人。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依托力量。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十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高端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0项。2009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韩国金乌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近7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大中型企业的院士、教授、厂长、所长及劳动模范,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精英,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传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56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奋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