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主管部门:教育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中央美术学院由一下八个学院组成: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设计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国画学院

中国画学院由原来的中国画系于2006年发展而来。历史上集聚了现当代最有艺术成就的一批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齐白石、黄宾虹、王雪涛、郭味渠等曾受聘任教,尤其是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四大教授,更是中国画系学术品格和艺术高峰的象征。他们在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的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无疑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以及美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画系坚持立足传统、紧跟时代、吞吐古今、涉猎中外、鼓励独创的教学方针,抓住从传统到现代、从生活到艺术、从基本功到创造性这三个基本环节,形成了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培养了大批热爱祖国,以学养、才识、人格、创造为一体的能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中国画专门人才。

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以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为本,传统课的核心是创造性地领悟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写生课的核心以体验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为基础;创作课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立足时代,开拓中国人文美学的新境界。

本科生以一二年级教学为基础课程学习,学习掌握传统绘画技法,体悟传统美学精神。课程设置:素描、线描写生、山水临摹、花鸟临摹、白描临摹书法、水墨构成、社会实践等。

三年级分别进入水墨人物画、工笔人物画、 山水画、花鸟画四个专业方向学习(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巩固、提高基础能力,正确掌握、理解专业绘画技法语言,加深对传统美学精神的认识。

四年级进入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现任院长为田黎明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唐勇力教授,副主任为胡伟教授。

中国画学院四年级学生开始选择专业工作室,实行个人申报、工作室录取的双向选择原则。

中国画学院已成立书法工作室,近期将成立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材料与表现等工作室(材料与表现工作室面向研究生和研修生授课)。工作室教学以巩固、完善、 提高基础性综合技法语言为切入点,探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 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其才能。

书法工作室
书法工作室承担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的教学主持工作,以立足书法,带动篆刻与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作为本工作室的专业主张。以现代文化精神为支点,重新审视与解悟民族传统,努力发掘书、画、印三者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独特性,提高艺术审美观念与实践能力作为本工作室的主导思路。

注重相关的人文理念与艺术修养,把握传统艺术精神,借鉴当代艺术新观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多样化的创作风格是本工作室的教学原则。

通过研修书、画、印史论、古文字学、诗词题跋与现代形式构成等课题,培养具有较高人格素质与创作能力,致力于发展当代书、画、印创作的艺术人才。

书法工作室主要课程有:书法基本技能训练,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中国书法史、古代书论、中国画基础、中国画写生、古典印章的研究与临摹、篆刻创作、平面构成、古文字学基础、诗词题跋等。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王镛教授。

造型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成立于20035月,下设:  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四个系和造型基础教学部

油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中国油画教学的最早基地之一,从20世纪早期赴欧洲和日本深造、谙熟欧洲油画传统的前辈师长,到解放后派往前苏联留学的业务骨干,还有几十年来油画系历届留校任教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形成了几代极具实力的教师队伍和创作队伍。从创立至今,油画系已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的本科生、研究生、研修生,许多人已成为知名画家、教授,或成为全国各地油画界及美术事业的骨干力量。油画系师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许多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无论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素质,始终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

目前油画系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室和基础教研室材料表现工作室、研修班工作室,实行工作室制教学。在编教师19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现任系主任为戴士和教授,常务副主任为丁一林教授。

基础教研室
油画系基础教研室自1998年起建立,开设的课程主要为油画基础课程和各导师工作室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增强油画基础能力的同时,了解、熟悉各工作室的教学主张、研究方向和教学实践。基础教研室重视油画基础课程的学习,这其中包括对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及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基础教研室主张博采众长,对中西艺术语言进行广泛地比较研究,通过学习、欣赏或临摹中国民族传统绘画、书法,进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认识,以便把艺术语言的探索建立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视野之中;同时,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和下乡写生期间积累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方法上,基础教研室除了强调任课教师的个别辅导外,更重视阶段教学总结中的集体会看,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实践。除课内所授的必修课程外,基础教研室为学生在课外安排了戏剧、电影、音乐等其他门类艺术的欣赏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与思想境界。现任教研室主任为刘刚副教授。

第一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成立于1959年,先后由吴作人、艾中信先生主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作成果。80年代以来,第一工作室主持人靳尚谊先生,以更加冷静明确的教学思想主持工作,主张认真研究西方文艺复兴到后期印象主义之间的欧洲绘画传统,并认真学习中国的优秀绘画传统,在坚定的写实绘画的传统上走出新的艺术道路。工作室的全体教师经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砺,逐渐形成严谨、缜密的治学方式,并建构了工作室朴素、持重、大方又不拘一格的写实绘画的审美取向。工作室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发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学生勤奋执著、勇于探索的学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感受、组织画面并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在创作上主张积极深入生活,真诚、质朴、深刻地体现生活的审美价值。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孙为民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成立于1959年,由罗工柳先生主持。80年代以来先后由赵友萍、李天祥、杜键、戴士和先生主持。在教学中注重把欧洲写实绘画的遗产与中国艺术传统相结合,特别是在色彩方面注重研究条件色写生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现、当代的新发展,强调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学生的主动探索相结合。在创作上主张深入生活,在生动的生活感受基础上推敲锤炼,实现丰厚的艺术表现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原有基础上主张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掌握绘画特有的思维方式,将迄今为止中外一切优秀的绘画传统作为讲授内容,以科学的态度、系统地传授具体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同时格外重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的画面构造意识和创作能力,在“精神”与“表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现任工作室主任为丁一林教授。

第三工作室
第三工作室成立于1959年,由董希文先生主持。80年代以来,由詹建俊先生主持。教学上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主张开放式的灵活教学与严格的课业要求相结合,强调以艺术创作精神带动课堂习作,以艺术表现带动平面造型规律的研究,把色彩、素描、创作课串在一个整体艺术要求下进行学习。要求学生面向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历史,向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向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学习,广泛采纳并吸取所有有益的经验与营养。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人民、对生活充满表现的愿望与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胸怀,有创新文化新艺术的责任心。同时倡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培养学生建立个人的艺术视角及在艺术上的自主判断精神,开拓学生的自觉与潜能,树立创造者的鉴别意识。在教学中主张和实施“因材施教,顺水推舟”的教学原则,强调对学生心灵中真、善、美精神和艺术个性的培养,注重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人特有艺术素质和艺术感觉的发展。现任工作室主任为谢东明副教授。

第四工作室
1985年,经当时油画系主任闻立鹏先生倡议创建第四工作室,林岗先生为主任,葛鹏仁先生为副主任。教学宗旨为: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为理想,以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为核心,以新的传授机制为保障,以中国绘画传统为根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发展现代的、中国的、有创造性的油画艺术。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画的方法与技巧,更不放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从而培养出富有创造性与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人才。现任工作室主任为袁运生教授。

材料表现工作室
1994年成立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注重研究和继承欧洲优秀传统绘画技法材料的应用,以实现与欧洲传统绘画艺术教育中同学科的知识接轨,形成了绘画材料工作室的基础课程。材料技法课程是研究性的实践课,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两种油画材料表现方式的同时增强对油画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和对油画材料“质”的表现力的理解、判断、选择和运用等能力。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修正并明确了教学、教研发展方向:注重材料与表现的语言研究,从对绘画技法材料应用规律的研究转向对材料观念表现规律与材料语言关系规律的研究,从绘画语言不同形式的研究转入语言本体规律的研究。教学中注重对传统、现代、民族三个因素在材料语言演变规律和语言互动关系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从艺术思维、审美判断、技术过程全方位研究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的不同关系秩序的特征认识和艺术转换。

2001年工作室建立材料艺术实验室和中国油画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以加强艺术教学教研中的科技含量,促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发展。

工作室教学一方面面向油画系本科生、研究生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进行材料表现专题研究班教学。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张元教授。


版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第一个版画专业系。历史上有李桦、古元、王琦、彦涵、黄永玉等名师任教,他们既是经验丰富的美术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家,他们卓越的艺术创作实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奠定了版画系教学的坚实基础,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版画教育体系,使版画系教学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准,在全国版画教学中起着前沿性的倡导作用,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积淀,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兴版画运动以接近民众、反映现实、关注民族、国家命运的艺术理想和审美品格,开启了现代版画的历程。版画系几代教师“薪尽火传”,一直承传着认真治学和真诚治艺的精神,在教学和创作上都充满了活力。1977年,设立了以版画种类为基础的工作室教学机制。1981年在原有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丰富了新兴版画运动以来一直以黑白木刻为主体形式的格局。90年代建立摄影工作室(现为设计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和传统版画工作室。2003年建立导师工作室取代原有的版种工作室。版画系几个阶段的教学建制变化以及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思路有所不同,但在强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创作能力的教学主导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其教学以严格、规范和多样、活泼著称,在引导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和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注意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版画系本科学制四年,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部学习后,进入版画专业的基础和造型综合基础的学习。本科生二年级开设课程为素描、色彩和版画基础课。三四年级在导师工作室学习(学生、导师双向选择)。

版画系工作室向系内所有学生开放,每个导师工作室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版种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想法,由专业技师负责管理版种工作室。

版画系首任系主任是李桦教授,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伍必端、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吴长江教授曾先后担任版画系主任,版画系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0名。现任版画系主任为苏新平教授,副主任为王华祥副教授,讲师为张烨。

基础教研室
版画系基础教学有着优秀的传统,这种传统就是能很好地结合版画专业的特点实施基础教学地,在重视基础训练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基础教学中的独立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创造性,目的是使学生拥有一双会“思考”的手,为进入三年级导师工作室输送具有一定转换、判断、思考能力的学生。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李帆讲师。

第一工作室
本工作室注重培养关注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具有综合能力的版画人才。 要求学生在尊重传统版画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当代版画语言的基本规律,汲取中外版画经典艺术精髓。

丝网版画的语言与表现课程,目的是通过对丝网版画语言的基本训练与提高,使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实现与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进而充分达到版画艺术语言所能延伸与表述的范畴。通过版画图式分析、转换训练到创作这一转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色彩转换与表现课程,目的是在写生色彩基础上,结合每个人的色彩感觉特点,学习并掌握现代色彩发展规律和当代艺术语境与色彩的关系,在创作中自由地运用。为了强调版画专业与现代科技及大众传媒相伴而生的特点,工作室还开设了公共环境艺术与多媒体课程,以拓宽学生版画语言特征的综合表现能力和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争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版画艺术作品。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张桂林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即版画综合媒介材料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学是在对现有版种凹、凸、平、孔版画的传统材料和技法及本体语言的学习基础上,研究和实践现代版画的新媒介和新材料,进一步拓展版画教学和版画创作的语言材料表现空间,以求丰富和超越传统版画的审美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版画的版印基本属性范畴内,借鉴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媒介材料资源,探索新媒介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以获得具有艺术综合表现能力的视觉经验,形成独具个性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进而融入到当代视觉造型表达的新领域,在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中去理解艺术本源和艺术价值的所在,同时强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以开放性、探索实验性为教学基本宗旨。
工作室重视学生的个人直觉和独立思考,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重视国际性文化交流并广泛参与社会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提高,使学院教育和学生的创作活动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工作室的课程结构分三方面:一、版画形式结构和版种技法语言学习 ;二、版画的造型和色彩形式构成规律学;三、版种语言表现及多版种技术语言的综合表达学习,深化版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从感性和理性层面,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版画的形式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周吉荣副教授。

第三工作室
第三工作室是版画系唯一一个强调版种的画室,这个版种就是木刻,强调木刻不仅仅是由于木刻具有最鲜明的版画特征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还是基于木刻在近现代艺术史中的突出贡献和地位,基于木刻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工作室在木刻教学中既重视对版画优良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重视现代木刻表现的研究和开拓。同时,工作室主张教学的研讨从木刻开始,但不一定终止于木刻,而是利用木刻天然的抽象性、概括性、刀性、木性、纸性和借助工具进行创作的间接性特点来养成学生的现代观念,并从中获得艺术的普遍性认识。

工作室开设的主要课程:
. 非模仿性素描
. 非模仿性色彩
. 木刻与想象
. 现成品与想象
. 铜版、石版、丝网、摄影、多媒体、雕塑、陶艺、纸艺选修。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王华祥副教授。

第四工作室
第四工作室在版画系尊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并研究版画语言的当代性表现形态和版画在当代文化语言中概念和媒介拓展的可能性。工作室教学强调对传统教学成果及资源和中西方艺术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重视揭示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同时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实验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本质敏锐的、准确的、适时的和凝练的视觉化概括,因此工作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语言表达和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意识,使其真正成为适应今天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有合理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
工作室教学以课题研究为主,具体课程有:石版语言转换、石版画语言表现、版画语言综合性表现、艺术方案、艺术市场,丝网版画语言表现、铜版与纸的表现、木版与想象、丙烯与环境插图等。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苏新平教授。

第五工作室
第五工作室主要教学内容为插图艺术(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创作基础课和创作课),另设有书籍装帧课和出版印刷课。教学目标是培养插图创作及相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插图属于限定性艺术,与其他绘画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应用范围上。插图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分为若干种类,每一种类都有自身的应用领域。在全面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将文化传播类插图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设置:
. 专业基础课:黑白画课、专业色彩课、人物塑造课
. 创作基础课:语言转换训练课
. 插图创作课
. 书籍装帧课
. 出版印刷课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高荣生教授。

公共应用工作室
工作室主旨:从“当代插图”的概念出发,研究现代社会中“视图”生活的需求,并在版画系教学简捷、概括、灵活等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应用性绘画学习。
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原创精神,能够以图像思维方式展开情节构思,善于编创绘画小说以及不同形式的图文书籍,面对出版媒体具有敏感意识,能够主动根据社会生活的需求开展工作的插图画家。同时,使学生在原创性插图绘画的基础上,将示意性图像扩展至生活环境中,以幽默、轻捷、灵巧的造型内容传达政治、文化、商业的信息,成为能为现代生活环境作插图,为蓬勃的信息社会作图释的人才。

课程设置:
主修课:
. 动感人体及肖像造型,训练学生默写、默画的创作能力。
. 理念素描,从点、线、块、面、黑白等因素入手,培养学生丰富多变的构思、构图能力。
. 幽默造型,结合现代生活情趣,训练夸张、表现特征的造型能力。
. 书籍构成,了解书籍的编排、出版运作知识。
5. 创作课:a绘画小说的编创、制作;b环境插图设计,并作为社会实践课具体实施。

选修课:
. 版画语言。
. 民间美术造型。
. 文学创作。
. 雕塑手段。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尤劲东副教授。


壁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诞生的当代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第一个壁画专业系。为适应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迅猛发展的趋势,1979年初,在侯一民教授主持下,由李化吉、周令钊、梁运清、张世椿、王文彬、邓澎等人参与筹建了壁画研究室。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1984年正式成立壁画系。历任系主任侯一民、李化吉、梁运清、孙景波教授。

壁画系创建以来,致力于复兴中国壁画辉煌的历史传统,吸取当代世界各国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优长,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教学与创研体系,并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创研实体。

壁画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为城建、园林、文化艺术部门、学校及有关单位从事壁画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和其他美术工作所需求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壁画、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画创作的能力。

壁画系在教学中强调壁画艺术是公众的环境艺术,要求作品具有公益性内容和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味,反映健康高尚的思想内涵、鲜明浓郁的时代风貌和激扬奋发的民族精神,把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活力与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掌握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技法,更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在基础课程中,加强“作品意识”和“设计思想”,致力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创作教学中,鼓励学生潜心学习古今中外壁画艺术的成就与经验,树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并在系内专门设立了旨在鼓励创作的奖励方法,对个人创作实践的优秀者给予大力支持。壁画系特别重视艺术实习考察课,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壁画文化遗产与当代壁画与公共艺术中吸纳营养。壁画系先后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克孜尔文物研究所建立了共同研究和学习的合作关系,每届学生都安排一次敦煌等文化遗产的参观考察,此外,壁画系还选择了甘肃炳灵寺、麦积山石窟、甘肃博物馆、西安博物馆、永乐宫、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文化遗迹和文物单位作为考察与实习基地。

壁画专业和许多造型艺术门类具有“多重边缘性”的特点。专业基础必修课设有基础理论、基础技法两大内容。基础理论开设壁画艺术概论,中国壁画简史,外国壁画简史,环境艺术理论及设计基础等。基础技法包括:1. 造型基础:开设素描(速写、白描),雕塑(浮雕、圆雕写生、装饰造型),构成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解剖、透视学基础。2. 色彩基础:开设写生色彩学,装饰色彩学,色彩构成。3. 壁画材料工艺 :开设中国传统重彩,沥粉贴金及古壁画修复,西方传统湿壁画技法,分层刻技法,陶瓷工艺,漆画工艺,镶嵌工艺,金属材料造型工艺,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工艺。4. 构图理论基础与壁画创作设计(含社会考察及毕业论文)。5. 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

壁画系教学实行工作室制。目前设有三个工作室、一个基础教学教研室和一个壁画材料工作间。

现任系主任为曹力教授,副主任为唐晖教授。

壁画基础教研室
壁画系专业基础教研室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刚进入壁画系的二年级学生,在一学年的课程内容中包括造型基础教学(素描造型、色彩表现、线概念训练),专业基础教学(壁画概论、壁画专业材料感受、壁画创作练习、各工作室的专业教学介绍)和个人自选课程三大部分。其教学宗旨为:完成学生由常规基础训练到进入工作室学习的专业理念的转换。

具体教学安排:壁画概论,素描造型,色彩表现,线概念训练,壁画专业材料感受,壁画创作练习,工作室专业教学引导,春季写生。选修课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入各系、各工作室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课程,在获取学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陈文骥教授。

第一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以大型壁画的设计、创作为教研的中心课题,以绘画材料技法为重点课程,以电子计算机为设计演示的辅助手段,致力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理论修养的,有扎实专业技能基础的,有立志为振兴中华民族壁画艺术事业献身,能够独立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大型壁画创作和从事专业教学研究的人才。

第一工作室的教学主张体现为:高度重视对中外优秀传统理法的继承和发扬,致力适应当代壁画新语境的探索与开拓;认真研究借鉴现当代国际相关专业发展的态势和经验,致力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研思路。

第一工作室的教学宗旨是以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一切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设计的目标;提倡以高尚的艺术情操、勤奋的学习态度、勇敢的探索精神,树立富有进取性的学术风气。

第一工作室理论基础课设置为壁画概论, 壁画中外史论。造型色彩基础课设置为写实基础和设计基础。第一工作室在学术上力求“兼容并包”,重综合表现能力和审美欣赏品位的提高,不以导师个人偏好引导学生,力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研究学生的各自特长和优点,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使不同条件和素质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良好的发展。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孙景波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以现代大型公共艺术设计为出发点,学习东西方传统壁画、雕塑,并在工程实践中获得实践能力。提倡艺术品应该是为大众所接受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能充分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并促进公众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

第二工作室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壁画及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多种现代材料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在基础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构成意识。素描基础教学重视对结构的理解,增加壁画线描课程;色彩教学强调色彩构成的重要性,在认识自然界色彩关系规律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意识。

创作教学注重:一、培养学生活跃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默写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强调壁画创作的实用性,安排针对具体墙面的壁画设计;三、广泛地学习各种壁画材料工艺,了解研究不同材料在表现不同题材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力。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李林琢教授。
  
第三工作室
以培养城建、园林、文教、艺术部门及有关单位壁画及环境空间艺术的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独立地完成壁画及架上绘画创作的能力;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较全面的壁画及架上绘画制作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技能;并尽可能掌握两种以上的壁画工艺材料制作方法及架上绘画材料技法。教学方法是把欧洲传统与现代的绘画技法及观念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壁画、雕刻、绘画、民间工艺等多方面的创作技法和观念相结合,更重视“现代重构”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艺术技能及修养。工作室采用“传授式”、“互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优长加以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既宏观又有具体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尽可能开阔的教学空间。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曹力教授。

材料工艺工作间
工作间向学生提供广泛的壁画工艺材料教学实践空间。学生通过在本工作间的学习实践,不仅可以认知多种材料在壁画艺术中的审美趣味与表现力,还能在研究材料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材料工艺课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教学系统。工作间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有:浮雕、工笔线描;实践操作课程有:湿壁画、 马赛克镶嵌、陶瓷工艺、磨漆工艺、沥粉贴金、彩绘工艺等。工作间同时面向全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

现任工作间主任为杜飞讲师。


雕塑系

20世纪50年代初雕塑系成立,由此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发展阶段,这期间以当年留法归来的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先生为主,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后来又有留苏归来的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先生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雕塑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从70年代末恢复招生到美院迁出王府井是雕塑系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教学系统,并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从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迁入望京新校园至今为第三发展阶段,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研究教学。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系和雕塑艺术研究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以《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个群体在新时代的学术实力。

迄今为止,雕塑系教学正在形成三个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是50年代以来在学习借鉴法国、前苏联美术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写实雕塑教学,对于五千年中国本土传统空间形体语言的挖掘与继承也在此基础上日益深入;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对雕塑材料语言体悟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抽象艺术语言相关的现代材料教学;三是为应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正在着手建立的,以雕塑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艺术教学。雕塑系从学术发展上着眼,主张:1. 保持并继续加强第一个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因为它是中央美术学院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最大的优势。在目前国际视觉艺术教育格局中,也是写实雕塑教学中唯一完整的一块。2. 巩固和完善第二个方向的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建立在现代材料与空间语言基础上的现代雕塑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等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建立基础语言。3. 建立和健全第三个方向的教学,这已是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总之,雕塑系的教学系统将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中稳步发展,这一发展过程被视为一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有机体,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开拓新的领域,响应时代需求。

雕塑系教学基本建制分三个教学方向,六个导师工作室:1. 写实教学方向: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2. 现代材料教学方向:第三工作室、第四工作室。3. 公共艺术教学方向:第五工作室、第六工作室。配合这六个导师工作室,还有六个材料工作间,即石、木、陶、金属焊接、铸造、构成工作间。

现任系主任为隋建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吕品昌教授,副主任为孙伟副教授。

第一工作室
本工作室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的艺术主张,教学主要是与学生研究学习关于造型艺术之形体塑造规律和个人艺术的发展,以基础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不断创作。

教学并不刻意以“写实”为唯一标准,而是以解决造型能力为基础教育的主旨,头像课以肖像创作方式展开,人体课重视表达感觉,重视对整体感和形体完整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训练,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雕塑语言最具震撼力的三度空间形体的完整性和建筑感,所学之技能有助于服务社会,有助于发挥个人才能,从事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工作室尊重传统,也有学院传统教学的自信,纵观历史,每个阶段都有技术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现代”、“当代”的发展,这与传统是不矛盾的。工作室鼓励学生在这方面探索,启发学生“真诚地投入”。

中华民族的雕刻有着厚实的传统,本工作室除了“考察”、“临摹”课以外,还鼓励同学研究如何把中国的雕塑语言运用到现在的雕塑课程中去。就基础教学而言,西洋传统从古代埃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造型语言和中国的有许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工作室在教学中尽量加以介绍。

传达我院前辈的优秀学术传统是工作室的重要课程,本着发挥传统,中西结合的目的,工作室将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研究造型语言,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造型能力得以提高。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孙家钵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教学推崇“古典精神”。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是“古典精神”的一些主要特征。古典在我们这里便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审美,一种品格,一种精致和一种不朽。
第二工作室不简单盲目地跟随时尚和潮流,回归本质、探寻真正的人类精神家园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些均依靠严谨科学的课程安排来体现。

第二工作室课程设置以泥塑头胸像、泥塑人体课为主。围绕一个泥塑作业,要完成大量的速写,素描,小泥塑稿等一系列的练习,使每个单元的课程成为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一个艺术家完整的个人创作过程。人体课,习作课并不仅仅是解剖、结构、比例和中心,更是精神和境界的体现。学生完成的每一件作业力求达到和谐,最终形成一个不能再做丝毫增减和改动的整体。

兼收并蓄,厚此薄彼。将具象写实雕塑语言教学系统化,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具象写实雕塑语言,实现教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将发现和创造贯穿于教学之中,这些理念的实施使工作室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气的团体。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陈科副教授。

第三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方向为探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技术与观念问题。工作室试图把当代文化与艺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和思考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的教学体系。工作室尝试把传统和当代艺术中有关雕塑及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一种训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这些训练的同时,在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关系和可能性,从而为这些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室要求这种基础训练不是片面的,而是开放的,不仅在雕塑技术和材料上,更是在思想方法和观念上,都要获得相应知识。工作室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与工作室教师产生互动关系,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当代艺术的话题,同时工作室也强调严格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能用相应的技术来呈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展望副教授。

第四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科技资源,培养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提倡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同时养成锐意进取、沉稳忠实的治学作风和诚恳、谦逊、吃苦耐劳的朴素品格。

教学中强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工作室将立足当代雕塑创作前沿,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探寻新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创造21世纪的中国雕塑艺术材料语言。力争培养出能够站在国际、国内艺术创造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的、优秀的、有理想、有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学生在学习当代雕塑的材料与观念表现课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材料特质,纯化语言品格和意味,拓展中国雕塑艺术在材料运用上的可能性。在一般了解、掌握不同材料特质和工艺手段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材料实践和运用性研究,探索新的有创造力的表现手段和形式,从而获得一种驾驭材料、表现思想、寄托情感的自由,形成开辟和塑造审美新空间的活泼创造力。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吕品昌教授。

第五工作室
第五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导教学方向的工作室,旨在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科技等多层面的综合价值体系为基础知识,依托、关注并研究当代环境、空间、人与艺术的互动和建立新关系的可能性。第五工作室利用中央美院及雕塑系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优势,从更广阔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层面交叉覆盖,形成以建构开放性空间为特长的教学体系。

公共艺术是以艺术的社会化、民主化为背景的共享艺术。社会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特点,着力关注人类的整体心理、精神价值的公众属性,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呈现出多元的姿态。第五工作室一贯以严谨、扎实的基础造型课程训练学生,使其掌握雕塑技能和多种材料的造型能力。第五工作室重视培养学生拓展雕塑外延空间和形态的能力,强调吸纳相关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以最佳的方法和系统训练学生们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露出的个性、特长,并加以启发引导,使其形成以独特的特长、多思维的敏感点去驾驭、学习、研究、归纳、创造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融入生活,尽快进入最佳的成长发展状态。第五工作室力图全力打造这一基础平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秦璞副研究员。

第六工作室
第六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教学研究方向的工作室。

随着艺术观念的变化,艺术分类的界线日益模糊,艺术大众化的浪潮使艺术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取向。公共艺术以其综合、多元、开放、大众化的特征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体现了社会整体在艺术文化领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这个大环境下,第六工作室将侧重如下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空间形态与新媒介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综合的艺术形式已经大量融入当代社会,影响人们的生存观念,将雕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新媒介结合的艺术形式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二、城市公共艺术: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下的城市形态突破了早期“公共艺术”所指的“共有空间艺术”和模式,将城市的整体纳入到大的视觉体系加以研究,强调综合的价值并和城市的文化发展形成互动,这些都是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与开放空间:以动态、静态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进入公众领域,形成新的与社会互动的艺术语言。

第六工作室强调终身教育理念,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善于吸取新的思想,做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的时代开拓者。除学习部分雕塑系基础学科外,工作室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应用、数码技术与新媒介的学习与应用纳入到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依托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王中教授。


基础教学部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除中国画专业、书法专业外的新生统一在基础部学习一年,期满成绩合格后,分入油画、版画、雕塑、壁画专业继续学习。基础部注重对学生综合造型能力的培养,并将中西方造型艺术的不同创造观念、不同造型意识融入造型基础的教学当中,用以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深化学生对造型的认识、对艺术表现的兴趣和理解,针对提高学生对未来专业选择的适应能力,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一学年专业课程设置有:雕塑、素描、书法、线描、设计基础、结构造型、色彩;七门功课根据要求穿插教学,素描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确立明确的造型意识、造型观念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建立主动的、敏锐的、清晰而整体的造型意识,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色彩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掌握色彩的客观规律,准确控制画面的色彩关系,达到形色结合,提高色彩修养,完善学生的造型意识;雕塑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泥塑的实践课,启发学生了解初步的形体、结构空间和空间的关系;设计基础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创意性地联想练习及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加强创造意识的引导,推动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线描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审美特点,传授人物白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一般表现形式;结构造型教学,使解剖知识与绘画造型技能的教学更为深入地结合在一起。

现任基础教学部主任为高天雄副教授。

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新型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新、学术思想活跃,并且大多曾留学海外;学院与多所国际著名设计院校进行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聘有多名外籍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根据学院教学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设立了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由导师工作室、专业教研室、基础教学部、史论部、设计艺术教学综合实验平台等构成的教学体系,实验平台下设木工艺间、金属加工工作间、模型工作间、材料工作间、首饰工作间、服装工作间、电脑及信息技术室等实验场所,同时还设有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等研究和教学服务设施。为进一步促进教学与社会的结合, 经由北京市奥组委批复,2003年正式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

设计学院发挥学院优势,坚持面向世界,搭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近年来,学院先后同美、澳、日、英、德、法、意、俄、韩以及台湾、香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几十名外籍专家来校进行课程交流、合作科研和举办讲座。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师、教育家、国内资深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课程教授;先后选派教师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院学术水平的提高。

设计学院下设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时装设计、摄影、数码媒体5个专业。

视觉传达专业注重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传达方式的有机结合,强调文化、科技、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产品设计专业重点研究物质、精神生活形态与产品的关系,将产品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的能力。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审美要求以及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时装设计专业力求打破传统的服装设计概念,建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独特的、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教学体系。强调设计与艺术观念相结合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加强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在服装成型过程中的操控能力;强化产品品牌概念,将品牌效应和品牌运作知识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服装品牌设计风格的掌控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摄影专业方向强调以新的教学思维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把握视觉艺术基本规律以及把握独特的摄影语言的能力,能够独立、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影像创造过程中的审美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课程以传统摄影为基础,结合数码摄像、新媒体的综合应用等。

数码媒体专业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标志。现有五个工作室,即数码影像工作室、数码声响工作室、数码动画工作室、EPSON数码影像工作室和数码视频工作室。数码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始终强调以高新科技与艺术创造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现任院长为王敏教授,副院长为许平教授,马刚教授。

基础教学部
基础教学部是设计学院最早设立的教学机构之一。多年来,基础部的教学工作以自己独特的理念、系统的课程、科学的训练方法区别于国内其他院校。强调以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掌握具象与抽象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创新”成为艺术设计灵魂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堡垒,而是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主要课程包括:自然形态基础、抽象形态基础、构成基础、材料实验基础、人体速写、思维训练、综合训练等。

现任基础教学部主任为周至禹教授。

视觉传达教研室
本教研室负责组织协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及相应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院建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尝试思考和探索在当代艺术设计的传统人文背景和信息浪潮现实的双重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走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和运用理论、影像、文字、空间、时间等多种互动媒介和美学理论进行设计学习,在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培养系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形成本专业方向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与世界上多所著名设计院校机构和设计师建立紧密联系。

主要课程:设计概念及表达、字体设计、文字编排、印刷材料与工艺、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书籍设计、视觉整体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空间展示设计、互动媒体设计以及设计史论、设计管理等。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王子源讲师。

产品设计教研室
承担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主要课程:立体造型基础、材料试验、中国民俗器具研究、家具用品设计、家用电器、首饰设计、品牌推广、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江黎副教授。

时装设计教研室
时装设计专业力求打破传统的服装设计概念,建立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独特的、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教学体系。强调设计与艺术观念结合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加强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在服装成型过程中的操控能力;强化产品品牌概念,将品牌效应和品牌运作知识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服装品牌设计风格的掌控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创造性设计思维训练课程(含概念时装设计、主题时装设计等)、结构设计(包括设计绘图、平面裁剪、立体裁剪、缝制工艺)、品牌掌控能力训练课程(含时装品牌印品设计、时装品牌店铺设计、营销学、市场学、时尚传媒研究等)以及流行时尚与设计、服装材料应用与再造、中外服装史、时装画、时尚摄影、化妆与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等。

时装设计专业下设 :服装工作室、电脑工作室等。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吕越副教授。

数码艺术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它是中央美院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标志。数码媒体艺术专业现有五个工作室,其中有数码影像工作室、数码声响工作室、数码动画工作室、EPSON数码影像工作室和数码视频工作室。课程包括数码影像系统、数码图像、数码视频、三维动画、数码动画、多媒体设计、数码声响、视频影像、交互式影像、设计表现、动画表现、互动媒体、专业创作、互联网艺术和当代艺术史。招收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数码媒体艺术工作室不仅是培养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两栖人才教学基地,也是学院国际媒体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每年邀请国际媒体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前来教学,并定期举办数码媒体艺术交流展。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数码媒体艺术专业,成为中国艺术院校数码媒体艺术教育和研究的领头羊,现有专业涵盖了全部数码媒体艺术内容。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2中国艺术院校大学生数码媒体艺术大赛”成功举办,为促进数码媒体艺术教育和创作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央美术学院的数码媒体艺术教育将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数字内容产品研发、国际交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马刚教授。

摄影工作室
以培养职业摄影师、摄影艺术家、跨领域复合型人材为目标,要求具备从事高端职业摄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对摄影影像较好的认识、驾驭、评判能力;了解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与摄影语言独特的表现力,能够独立、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影像创造过程中的审美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使精品教学传统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扬。摄影专业参考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教学体系,同时从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反馈,不断总结调整,形成既符合美院教学定位、学生特点,又尽可能与国际摄影教育同步的课程体系、课题模式。摄影专业的课程具有核心知识体系,包括摄影光学、感光材料、影像生成、感光测定等纯理论内容,亦包括门类繁多的实际操作、传统的暗房操作到科学测试的图表绘制等,并辅以方案讨论与作品讲评。

现任教研室主任为王川讲师。

首饰与饰品工作室(筹)
在更为错综复杂的21世纪中,“首饰”、“饰品”将会越来越少地出现“设计”的痕迹。“设计”的关注点将放在如何调动使用者在使用的同时再一次地去创造。同样,首饰将不仅仅当作一种自我个性宣泄的符号,它会成为人与人之间达成更好沟通的信息和标识,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交流的媒介。首饰设计师恰恰是这种信息交流系统中的建构者。首饰与饰品工作室的教学注重新的设计理念的探索,努力寻求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发展、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鼓励学生以个人的视角与经验,去研究和体验材料特质及材料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用直觉去体悟材质充满个性的生命意味;以空间体量的置换来寻找建筑、雕塑、首饰与人的对话方式;倡导度身定制的首饰与饰品,使之成为每个个体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室与北京迈克尔经贸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首饰设计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设计学院学生学习首饰制作工艺技术与流程,了解首饰设计市场的学习需求。

现任工作室负责人为滕菲副教授。

第六工作室
平面设计专业方向,主要从事视觉传达、城市公共形象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探索设计资源和设计表现的人文化,研究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体现设计的新价值,创造设计时尚的新概念、前沿性及功能的延展性,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实质性意义,以及艺术与设计、设计与生活,市场、设计与社会、现代科技的交融关系,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增强设计的社会责任感。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宋协伟副教授。

第七工作室
平面设计专业方向,主要从事图形设计、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室强调开放式、交互式、国际化教学特色,以视觉语言与形象设计的系统性和文化性研究为重点,注重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积极促进国内外设计教学交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直接、国际化的专业设计信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具有思辨、创新、管理能力的设计者。现任工作室主任为肖勇副教授。

第八工作室
平面设计专业方向,从事视听传媒、影像制作及传播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室教学努力将传统的广告传播学科置于一个迅猛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上,力图以一种跨学科、综合的眼光对现代设计和传播载体有较为全面的、动态的把握,突显视听媒介学科的前瞻性、学术性和综合性。工作室努力发展与传播媒体、优秀的后期制作实体的合作关系,搭建视听学科实验平台,共同营造视听艺术的媒介生态,分阶段实施课题目标,扩大该学科的发展规模和行业影响。对本科生、研究生课程,都强调艺术审美与现代理论的学习研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更为广泛的学科资源和研究成果。

主要课程:影视广告设计、视频包装设计、数码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软件应用)、字体形态设计、商业广告摄影、音乐欣赏与创作以及广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刘波副教授。

第九工作室
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从事实验性、小批量、个性化的家用器具设计教学与研究。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注重把开发产品设计的原创性和实验性放在首位,在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注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着重探讨具有未来的、实验性的产品设计。为社会提供前瞻性的有创意的产品设计。教学的特色体现在:注重动手制作能力,具备制作产品原型的能力;了解各种材料的质感和性能,掌握几种材料的加工手段,以产品的实用功能为前提,重视其造型的艺术性和个性化的表现,使其介于艺术品与实用品之间;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原创性和前瞻性,对未来的概念性产品进行实验性设计,注重环保型生态产品的设计;重视研究保护民族的、地域的传统产品文化,并加以再设计;注重与其他设计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把产品的营销和推广纳入产品设计的整体范畴之中。

教学与设计范围包括:家具、灯具、器皿等家居用品设计;首饰、服饰、小型饰物、陈设品等饰品设计;家电、通讯、交通工具等工业产品设计;公共环境中的家具、照明、标识、休闲设施等公共设施设计;以及产品策划与推广,产品策划、产品广告传媒等。

工作室以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创新意识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的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完成设计和制作能力、了解社会需求,对商品市场有一定的判断力,经过一定的市场实践之后应是对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的推广与营销能提出系统的有效的策划方案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江黎副教授。

第十工作室
平面设计专业方向,从事视觉传达、图书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室教学强调,设计不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 ;设计师如同发明家,要为事物做出新的定义;创新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特权 ;在这个功能追寻理想的时代,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工作室曾经策划与出版艺术家访谈录《艺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家招贴展”,访问《艺术之家》,师生在其中一起学习、通力协作、共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谭平教授。

史论部
史论部主要承担本学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并招收设计艺术学史论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美术学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博士学位研究生。强调立足于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基础、广泛吸取艺术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各社会人文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形成理性、建设性及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开展设计艺术理论、设计史及设计管理方面的综合研究。主要开设课程:设计原理、设计史、设计管理基础、生活方式调查、设计方法研究等。

同时,以史论部研究力量为主构建的“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设计策略、设计管理与设计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并积极承担服务于社会的横向研究。

现任史论部主任为许平教授。

除了上述教学单位外,还设有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设计教学综合教学实验平台。

建筑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在美术院校开办建筑学专业的先行者,在其建立初期即设立过建筑学专业。自1993年兴办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2003年正式成立建筑学院,经过十年不懈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在国内建筑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筑学院注重对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建筑学院采取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加强学院在建筑技术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国际先进的建筑与设计教育理念,又充分考虑到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对优秀人才的旺盛需求。

目前,学院设有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强调综合、严谨的治学精神,重视空间意识的培养、建造观念的形成和方案构思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建筑,培养并保持探索求新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在重视空间意识培养的同时,更强调环境设计领域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创新。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均为五年,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共同学习造型基础与专业基础,进入二年级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划分专业,二、三年级为专业学习阶段,四年级进入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意愿和导师指导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学习。学院现设5个导师工作室,分别从建筑、室内、景观方向进行教学和设计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马国馨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吕品晶教授为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黄薇教授兼任学院副院长。

建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派任教师10余人,同时聘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建筑师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建筑学院现有本科生300余人,硕、博士生40余人。

2003年,建筑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艺术院校中首批具有建筑学工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单位。

建筑学院本科生招生考试共设3门,分别是素描、色彩和立体设计(考试要求与设计学院同)。建筑学院文理兼招,既重视考生的专业课水平,也非常重视考生的文化课水平,因此录取方式除文化成绩过线(2005年与设计学院相同),按专业成绩排名录取外,还设有一定名额在专业过线的基础上按文化成绩排名录取。

建筑学院毕业生可从事建筑、室内、景观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根据以往情况统计,大多数毕业生在高等院校、设计院(公司)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均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也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攻读国内研究生或在国外著名院校深造。

人文学院:美术史学系、美术教育学系、文化遗产学系、艺术管理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成立于20031028,现在下设四个专业系 :美术史系、美术教育系、艺术管理系和文化遗产学系;两个教学中心:外语教学中心、人文社科基础课教学中心;此外还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尹吉男教授、刘军副教授、赵力副教授为人文学院的主要领导,由尹吉男教授主持全面工作。

20024月,人文学院的美术史论专业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正式认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重点学科。现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规范学科,拥有国际著名学者和国家级专家组成的学术集体。人文学院的教学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每年都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人文学院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国文人画史、中国古代画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美术文献学、中外美术交流与比较、西方现代美术史、中国古代书画修复、艺术管理与策划、文化遗产与考古美术等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

人文学院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先后得到王森然先生、张安治先生家属的捐赠,按照二位先生的遗嘱,设立了“王森然奖”和“张安治奖”。多年来,已经有许多学生和教师得到了此项荣誉和资助。

人文学院与国内外的同行有着广泛的联系,先后与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日本的东京大学,韩国的汉城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的国家文化遗产学院,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等国际著名大学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和联系。

人文学院的本科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主要学习古代汉语、考古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三年级进入各系继续学习。

美术史系

美术史系创建于1957年,开设了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专业。它是集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多年来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美术史、艺术品鉴定、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的特殊人才。历任系主任有金维诺教授、薛永年教授、罗世平教授、现任系主任为尹吉男教授。美术史系下设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三个教研室。美术史论专业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规范学科,拥有国际著名的学者和国家级专家组成的学术群体。

美术理论教研室
美术理论教研室成立于1957年,主要讲授美术理论、美学、中外美术史、美术批评和视觉文化理论,现任教研室主任是邹跃进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初期,著名美学家蔡仪、王朝闻先生先后在本院讲授美学和艺术理论课,对美术理论教研室成立之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六十年代初期,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冯湘一、李树声、孙美兰参与了文化部《艺术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佟景韩参与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改革开放后,王宏建主持美术理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工作,他与袁宝林主编的《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使用最广泛的美术理论教材之一,该教材在199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王宏建受文化部委托主编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取代了六十年代开始编写,八十年代唯一指定的高校《艺术概论》教材。

美术理论教研室承担着本系和全院美术理论的教学工作,它由基础理论和专业课题讲座两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课程有《艺术概论》、《美学原理》、《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 ;专题讲座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座》、《美学系列专题讲座》、《美学理论系列专题讲座》、《中西美术比较》、《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等。美术理论教学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中外美学和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思考的能力。

除了承担美术理论教学之外,美术理论教研室还承担相应的教学与学术方面的研究任务。在教学方面,除上面提及的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外,现在美术理论教研室还承担着国家研究课题《中西美术观念比较研究》(远小近主持)、《毛泽东时代美术研究》(邹跃进主持)等。任课教师:王宏建教授;邹跃进、远小近副教授;李军副教授(兼);皮力讲师(兼);特聘教授高建平研究员。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是在原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曹庆辉。

中国美术史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面进行教学。本科生必修课程有艺术概论、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绘画基础、美学原理、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籍概论、美学史、西方设计史、西方美术史籍概论、绘画基础、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史专业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史研究专题、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

博、硕士中国美术史专业课程有中国美术史方法论、中国文人史画、海外中国美术研究、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绘画、文化研究、中国美术知识学、中国佛教美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研究等。

目前中国美术史招收的硕士博士专业方向主要有中国绘画史、佛教美术、汉唐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现当代美术等。

中国美术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为文博系统、高考、美术研究院所、出版社等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

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教研室是美术史系的主要构成部门之一,承担着人文学院各系和美术学院共同课的外国美术史教学工作,教研室主任为李建群副教授。

该教研室由50年代留学前苏联归来的学者创立,并在近年充实了一批留学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中青年学者,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包括:原始、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到近代和现当代美术史和美术思潮,教师们均有各自的专著和论文发表。本教研室教师合作完成的《外国美术简史》(1990年,高教出版社)是受国家教委委托、为卫星教育美术专业外国美术师课程编写的教材,国家教育计划的重点教材之一。

除本科教学之外,该教研室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博士研究生十名左右。

美术教育学系
美术教育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12月,现有美术教育理论教研室和艺术实践教研室,美术教育学系主任为陈卫和副教授。

两个教研室均具备起点高、基础厚的办学能力,不仅积极利用本院的丰富资源,还采取与国际著名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合作交流的方式辅助教学。一方面借鉴国际美术教育学专业的优秀理论及美国、中国香港、台湾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建构与美术创作、美术史论平行发展的独立的美术教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教学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体系。美术教育学系多次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开办讲座、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于20026月和20046月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研修班。

美术教育学系目前招生对象为高等院校美术教师,有正式研究生、在职公共艺术方向研究生学位班和研究生主干课程班及助教进修班。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室的主干课程为:中西方美术教育史、艺术发展心理学、博物馆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学方法论。艺术实践教研室的主干课程有:美术创作、造型基础、材料课、课程设计。此外,美术教育实习也是对学生课业考察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学系的所有课程实行主修、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美术教育学系核心课程为: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美术心理学研究、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美术技能及教学方法研究、公共艺术资源教育与管理、中外美术史及方法论研究、中外美术教育史及方法论研究。

文化遗产学系
文化遗产学专业筹建于2002年,下设书画鉴定与修复、美术考古学、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4个专业方向。负责人为李军、贺西林副教授。

文化遗产学是最古老的事业,最年轻的学科。文化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型。有形遗产指人类具有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和名胜古迹;无形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空间和口头文化表达形式,如语言、风俗、神话、宗教和民间工艺传统等等。

文化遗产学系面向国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生和进修生,本科学制4年,硕、博士学制3年。本科生主干课程有:古代书画鉴定概论、书画修复和临摹、美术考古学、文化遗产学、民间美术学。硕、博士研究生主干课程有:古代书画鉴定方法研究、美术考古学研究、古墓美术研究、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美术造型与色彩研究。

文化遗产学系主要为国内高等院校、博物馆、美术馆、文物考古机构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化遗产管理、修复、保护、研究、教学、策划、展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艺术管理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视觉艺术管理的专业系科。现任负责人是余丁副教授。

艺术管理专业是专门培养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艺术品投资咨询、拍卖行或画廊的经营、美术馆和文化部门的管理、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的策划等。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美术史系为基础筹建的,1997年提出最初设想,2002年在美术史系扩招本科学生,为进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做准备。2002年美术史系抽调骨干教师筹备艺术管理专业,并获得教育部“985行动计划”种地科研项目资助。20039月招收首届艺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开始构架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20049月正式挂牌成立艺术管理学系,并正式招收了一批研究生,同时2002年招收的本科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课程后进入艺术管理学系进行专业学习。

艺术管理学系以人文学院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央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资源优势,在两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艺术管理学系建立了一套学科配套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强大。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教授为研究生导师组负责人,艺术管理系内有专职副教授两名,讲师两名。在课程安排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完善。同时,艺术管理系还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等著名院校的艺术管理系建立了合作关系, 保证该学科在起步阶段就能与国际接轨。

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是中央美术学院为拓展设计教育领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于20029月正式创办的学院第一所院外专业学院。它将紧密依托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我国美术教育、创作和研究中心的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直接服务于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文化与经济建设,以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需求,成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一个新的专业与教学生长点。探索创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的示范基地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国际化的现代办学体制的试验基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日益呈现出一种个性化、时尚化的特征,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成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城市设计学院正是以这种个性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依据,以城市形象设计、城市生活产品设计作为专业取向。在教学上强调设计与工艺、平面与立体、学术与时尚、创新与应用、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培养具有策划、设计与推广能力的市场适用性人才,力求在设计教育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城市设计学院现已开设的专业有城市文化形象研究(研究生)、动画与游戏设计、出版与传媒设计、家居与产品设计、展示与导视设计等本科专业以及高职专科漫画出版物设计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保持灵活机制,逐步向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相关领域渗透。下设有出版设计工作室、媒体设计工作室、动画创作中心和培训中心等机构。现任院长由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诸迪兼任。

城市设计学院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工业区,占地100余亩,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二级分院,招生计划纳入全院国家招生计划之中,每年与本部统一招生,单独录取。

城市设计学院将在中央美术学院总体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对全新教学体制的探索,实现其开放性、应用性、时尚性的办学理念,体现自身的特色与价值。

继续教育学院:

海南教学实习基地: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美术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目前我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由两大专业——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均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师资力量

学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