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
(一)部分校内导师简介(限于版面,其他导师信息请看合肥学院网页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遴选部分)
王其东,1984年毕业于安徽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8~1997.10在丹麦奥尔堡大学进修学习。2017年9月~2018年1月,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6月分配到安徽工学院汽车教研室工作, 1994年6月至1996年8月任安徽工学院汽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2003年8月至2008年1月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月任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校党委委员,2011年2月~2016年6月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6月~2018年3月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3月~2019年8月任合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9年9月~至今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事汽车动力学控制与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在核心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EI等检索20多篇),在WILEY、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专著3部,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中航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计划项目近20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蔡敬民,男,汉族,合肥学院党委书记,德国耶拿大学自然科学博士,韩国顺天香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德国东福里斯兰应用科学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德国耶拿大学工作和学习。先后担任原合肥联合大学教工团总支书记、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6月任合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学和国际合作工作。2009年7月起任合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2013年11月~2019年8月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9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在自然科学领域,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从事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作为主持人申报的“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微生物学”学科获省级重点学科。一直从事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讲《酶工程》《微生物学》《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程。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起草专家,评估专家、专家组组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修订专家,评估专家、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高级培训师。教育部新工科专家组成员。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安徽省首届重大教学成就奖、陈香梅教育奖。获“合肥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十届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三等功一次。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生物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大学教学》编委会委员等。现任中共合肥市委委员,中共合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安徽省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先后担任安徽省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董强,博士、教授,安徽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获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8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0年)、一等奖1项(2008年)、二等奖1项(2012年);安徽省科技技术奖三等奖1项(2012年)。主持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1904a05020077),主持合肥天麦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委托“胰岛素类似物填料循环次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226万);主持省教育厅“院(系)质量文化建设内涵和途径研究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17jyxm0426)。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973”项目1项(2003CB615700)、国家“863”项目2项(2001AA323090,2002AA517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1076055)。近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
胡坤宏,博士、教授,第十二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安徽省润滑油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合肥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期从事材料、机械、化工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项,横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33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0项,获201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5年获第十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01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刘俊生,博士,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学科建设项目1项与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在杂化(材料)膜制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条具有创新意义的荷电杂化(材料)膜制备新路线,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好评,认为其具有科学原创性。获得201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在一区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秦广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非矿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无机盐工业专委会碳酸钙行业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绿色建材产业联盟全国非矿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批准号2014GR609005)、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安徽省新产品2项(编号:皖经信新字2014445与2016028,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近30篇,近6年论文如下,201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2014全国建材机械行业科技二等奖,2013年度中国建筑材料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鲁红典,博士、教授,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第一批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安全环保新材料和火灾安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参编教材和论著2部。
吴克,男,1964年9月出生。1981-1985年合肥学院应用微生物专业毕业,1998-2000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真菌学方向)研究生。系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正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安徽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生物学杂志》编委。该同志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深厚的业务基础,先后主持完成了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合肥市蜀山区科技局和企业合作项目课题各1项。参加完成德国、中国、奥地利和泰国4国承担的欧盟-亚洲链项目,参加完成了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加完成了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多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5篇(大会宣读论文5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次,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研究特色:注重平台建设,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推动了中德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工程技术引进与学术交流工作。申报了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得安徽省教育厅立项资助。
俞志敏,男,浙江宁波人,1964年10月出生。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研究,承担《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联合指导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多名,曾在德国哥廷根应用科技大学从事垃圾处理研究。在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合肥市重点科技、安徽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及多项企业委托课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课题以及欧盟亚洲链课题和德国DAAD项目的部分工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和安徽省优秀科技成果各1项。
金杰:男,安徽黄山人,1965年6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合肥教育学院生物系任教,其间于合肥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2003年后入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任教并获教授任职资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现为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曾挂职于合肥热力集团旗下的天源热电公司工作。组织并参与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亚欧环境技术与知识转化国际会议;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转化、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促进中外企业间的合作等,曾两次去德国大学和企业研修;每年接待来自德国政府、高校、企业的教授专家超过数十人次,同时还参与德国研究生在合肥学院期间的指导工作。分别主持了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047)、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5218)、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09A049)、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KJ227B)和合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参加了欧盟-亚洲链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070102077)、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50450304)、安徽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5088015)、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5kj192)、合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以及蜀山区科技局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还主持和参加了多项产学研项目。参加申请并递交了8项专利技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