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路:超详细的新闻传播学答题应试技巧

2013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力丹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报名参加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的同学,都迫切希望了解考试时如何做答考题;而问每一位阅卷的老师,他们也只能告知,没有标准答案,阅卷时凭借的是一种对学生答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在多数情况下,参加阅卷的老师会有同感,因而才可能给出一个由几位老师共同签署的分数。这样说来,如何才能答得较好,显得很神秘。其实不然。为了说明如何做答最好的方法是拿出一份答得较好的卷子来看看。

  这里选登的是2005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方向博士生的考生刘宁洁做答传播史与传播理论、传播实务两门考试中的各一道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她对问题的思考较为全面,充分而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传播学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冷静地编排回答的思路,逻辑性较强。因而,她的两份答卷分数均较高。

  还有两个技术性的方面需要向她学习。

  第一,字迹清楚。字迹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写得清楚,字不要挤到一起,没有间隔。拿起刘宁洁的考卷,卷面很干净,还没有看具体的文字,就已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有的考卷字迹潦草,所有的字都挤在一起,线条色调较浅较细,加上一些涂改和添加,看起来很吃力,即使做答的内容真有水平,这样的卷子还没有具体看,就已注定要比同样内容的卷子少几分印象分。

  第二,层次清晰。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没有可能查找资料,全凭自己对知识的积累。因而,在动笔前,一定要把自己对问题已经拥有的知识调配好,胸有成竹才可能回答有序。不要把回答的内容挤在一个或两个自然段里。有意识地按照内容分段,分得相对多些,分得准确,本身就提供了不占篇幅的许多无声的信息。刘宁洁的回答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清晰的回答层次和自然而然的较多的段落划分,就会赢得一些分数。我们不要简单模仿回答问题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回答问题的模式,每个人的风格不会相同。分数较高的卷子的共同特点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拥有面对问题迅速调配知识的分析能力。同时,卷面整洁、层次清晰,也是对考卷的共同要求。许多考生误以为考前多联络导师,与导师见个面,送点礼,会有助于被录取。其实这种做法导师们很反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而且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每位导师在招生前,通常会看好几位报自己名下的学生。但是并非看好就一定会取,考试本身是公正的一种体现。初试的面试前,我不知道有刘宁洁这么一位考生。面试的感觉,她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而扎实。评阅笔试卷子时,发现她的回答相当好。

  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发现了一位感到满意的学生;而事先经常与我联系的同学中,虽然有的总体考得也不错,但是相比之下略逊一筹,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要取更优秀的。

  刘宁洁考博答卷选(一)题:试论社会媒介化、数字趋势下“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典论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个概念,说的就是媒介有环境再造功能,媒介通过对客观信息的选择、加工、建构了人们生活和认知的媒介环境,它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是有着区别的。到了70年代,麦克卢汉发出“媒介即讯息”以及“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断言,深刻阐述了媒介技术和媒介本身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介本身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直到八九十年代,数字媒体、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我国生活数字化形式提高,也出现了一种人类社会从未出现的形态“虚拟现实”。这种社会媒介化、数字趋势下的“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是有着联系与区别的。

  第一,“客观现实”是基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尽管由于立场、价值观,国家利益与原因会造成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倾向性,以及新闻事实与客观现实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客观、真实、公正、均衡一直都是媒体工作中秉承的准则。特别是在多元信息流通的今天,刻意扭曲客观现实,故意造假是很容易被公众发现,失去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新闻生命。

  第二,“虚拟现实”中留下了“客观现实”的影子,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意志、态度无一不受到客观现实的影响,虽然人们可以利用媒介新技术在网络虚拟的平台建构一个虚拟的社区,或者用DV和电影胶片拍出一个虚构的生活状态,但在这个“虚拟现实”中,人的行为、交往、语言、思维等等都是人在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虚拟现实不过是提供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无法表达和满足的“欲望”。

  第三,“虚拟现实”会对“客观现实”产生影响。如媒介环境再建构功能一样,“虚拟现实”对“客观现实”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媒介化、数字化的发展能使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表达和实现客观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理想,而这种理想和欲望正是客观现实发生变化,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推动力。如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平台能让人们相对自由地发表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这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公体民主文明发展基础。

  2、“虚拟现实”冲击“客观现实”中的传统观念,引导新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以网络为例,网络社区里的观点和文化比现实生活中要活泼易变得多,而那些网络流行用语已成为现实生活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还有网络对传统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使得客观现实中的文化多元多变起来。

  3、“虚拟现实”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学者曾提出的“容器人”、“电视人”概念,说的就是在电视屏幕前长大的一代与他的长辈在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现在媒介化、数字化趋势下,在虚拟现实中长大的人也必然烙上这种媒介文化的烙印,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网络人”具备的特征:不论是好是不好,虚拟现实中社会化的人必然会对客观现实带来新的变化。

  当然,“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客观现实”具有客观性、相对稳定性,而“虚拟现实”具有虚幻性、多变性等特征,媒介的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但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媒介的使用者------人,媒介技术不过是工具而已,而人才媒介技术的挛握和使用才是社会发展、媒介发展的关键。

  在“传播史论”的考题中,这里选的是第二道题“试论社会媒介化、数字化趋势下‘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看来,刘宁洁回答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布局做了认真的考虑。这里提到了“客观现实”、“虚拟现实”等概念,那么首先就需要对概念的来源、概念的发展做出说明,以表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传播学知识积累。接着,就要论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她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又主要抓住“虚拟现实”对“客观现实”的影响作为重点,因为这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她很了解,进而在这个问题上又划分了三小点进行论证。回答的结构合理、清晰,不拖泥带水。

  刘宁洁考博答卷选(二)题:简要论述视觉传播的特点及当前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答:视觉传播是以人的眼睛作为接收器,人的大脑作为感应器为基础的传播过程,小到一张照片,一个封面,一个版面,大到一部影片,一个展览会的会场布置,一座公共建筑物的形态,甚至社区规划,园林设计的形态,都必须经过人眼接收视觉信念、大脑进行思维体验再加上人的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

  视觉传播和其他的传播活动一样,最小的传播单位是符号,视觉符号。根据以索绪尔和罗兰·巴尔特为代表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哲学家的记述,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符号本身的物质表现,后一个层次则是符号的意义,这两个层次构成了符号的第一序列,而第二序列则是符号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涵。这就表明,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多义性、含糊性,不确定性等多重特点,我们除了关注视觉符号的外在形态之外,受传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心理活动特征、审美趋向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接受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视觉性传播过程中,观众的视觉接受心理特点是首先应该值得注意的。因为视觉传播是以人的感官本能反应为基础的,所以视觉形像必须以受者心理接受为前提,在当前的视觉传播活动中,视觉心理学是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什么颜色搭配能达到醒目又令人舒适的效果,什么比例的组合能使观者产生心理认同并能体会佳的内容的内涵。以杂志封面为例,在众多的刊物中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达到“三步五秒效应”是对封面设计的要求,既要契合刊物的定位,又要吸引消费者注意,进而买下它。

  第二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传播内容与视觉符号表达形式的一致性。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最重要的,好的表现形式能促进受者对表现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好的表现形式则有可能使质量高的内容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以建筑物为例,建筑物最基本的要求是坚固、美观、实用,它的外在形态应该与它的结构功能一致,否则会产生不伦不类的效果。体育馆的设计大多采用圆形或矩形的外形设计,因为馆内的运动场地大多为矩形,且圆形(环形)或矩形的设计能使人产生稳定、宽阔的心理感受,适宜众人聚集进行集体活动,试想若一个体育馆设计成锥形或塔状,不仅浪费建材、还会使人产生狭窄,不稳定的感觉,更不会在里面舒心地进行体育活动。

  第三个问题是由于前文已讲到符号具有多个层次和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所以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传播环境的文化传统习俗和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广告形象是视觉传播中经常会出现问题的视觉符号,关键就在于广告形象将号的模糊多义以及全球化条件下广告传播所遇到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认为是“性感”的广告形象,放到思想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就可能被认为是色情广告而遭到禁令。还有一些广告符号,由于本身具有较特殊的文化传统内涵和意识形态色彩.在使用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当地的习俗和国情做适当的修改。例如去年的立邦漆“龙柱”事件和耐克公司的“恐怖斗室”广告风波,都是因为广告画面中出现了龙从柱子上滑落下来,或龙被打败等图像被消费者投诉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从而引起了轩然大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图腾,这种暗示龙的“失败”的表叙当然是中国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作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犯这样的错误是不能理解的。也许广告商的初衷只是为了采取一种幽默生动的手法进行产品推梢,但在全球化形势下进行丈化传播,将号的文化内涵和各地的文化习俗是必须牢记且时时注意的问题。

  第四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表现形式的创新。现在人们处的时代是信息泛滥的叶代,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时时刻刻刺激人们的感官,使大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对大众传媒产生厌恶感。视觉传播过程中应该培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创新出新颖、让大众接受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应该保留中国丈化中传统的、经典的视觉形象,让它们国际竞争舞台上占一席之地。花木兰本来是中国文学中的形象,却被迪斯尼拍到电影在世界销售,这种情形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该挖掘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新世纪的表现形式,例如动画、卡通、Flash等等,让中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在全球很好地传播,视觉传播学是新兴的学科,它除了具备一般传播学的规律和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就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传播实务”的考题中,这里选择的也是第二道题,即“简要论述视觉传播的特点及当前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间题”。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对关键概念做出自己的学术上的认识。刘宁洁回答的三个层次,首先什么;是视觉传播,其次是视觉传播中符号的特征,第三是视觉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回答当然会让阅卷的老师首先感觉到这个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然后,刘宁洁在前述的基础上,深化其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即“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是视觉符号的表达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问题;第二个是视觉符号传播与具体的环境、文化直至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三个是视觉符号表现方式的创新问题。如此周全的回答,当然会给阅卷的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