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08年新闻学试题点评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8年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过去不久,各位考生经历了漫长的复习和考前的紧张,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但放松之余,恐怕还会有一些紧张,一些担忧。成绩还是未知数,能否上线还不清楚,即使上线,后面还会有新的竞争……我劝诸位,这些都别想了,先好好玩它一个月再说。不管结果如何,我相信大部分考生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无论这次能否考上,这段经历,都已经成为你年轻时代拼搏进取、挑战自我的见证,成为了美好的回忆的宝贵的财富。在这里预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五彩斑斓的2008年里,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一、整体要求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考题对考生的要求,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又包括了知识、理论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能力。与前几年的试题相比,尤其是与去年的考题相比,对知识、理论灵活运用的要求有所提高,这也是近几年传媒大学新闻学考题的一个总趋势:基本概念、定义考得越来越少,而对考生平时的知识储备、阅读积累和现场应变性思维能力考得越来越多,对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也有所涉及。
具体地说,在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定义中,今年考到的只有以下几个:新闻手段的概念、《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之友报》、《申报》、广播通讯的定义、新闻体裁的概念,总共大约50分,在150分中占少数。其它题都是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平常阅读积累和学术前沿话题的考核。比如新闻理论部分的论述题和第二道简答题,考的都是新闻学术界的前沿话题、热点话题。关于“十七大报告”,我在考前必会20题的辅导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讲解,这类重要的热点问题,考试是不能回避的。新闻史部分的论述题,要求学生将参考书中三章的内容融会贯通、灵活使用。
由此可见,传媒大学的新闻学考题,正在由“知识型考核”向“能力型考核”转变,由“记忆性考查”向“创造力考查”转变,由“参考书本位”向“阅读面本位”转变。因此,提醒后面的考生,在熟悉参考书的同时,(1)一定要加强日常的阅读积累,对于各位新闻传播学大家、名家的观点要有所了解;(2)对于各类新闻学著作都要有所涉猎;(3)对于各种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加强关注;(4)要经常从新闻学术期刊上了解和感受新闻传播学界的前沿话题。
二、具体分析
1、整体命题模式
今年考试在题量、题型上与近几年的考题没有显著差异。总分为150分,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各占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写作四类,共16道题,其中名词解释7题,简答6题,论述和写作共3题。这种题型分布方式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已经延续约十年,成为一种稳定的命题模式。估计未来几年内还是不会有大的变化,题型仍然局限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写作、作品分析几类之内,偶尔可能会出现简单的填空题。因此,后面的考生在复习时,还是要加强这几类题型的训练。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