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三)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反应时法
(一) 反应时概述
1. 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2. 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二)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小,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1.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2. 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2. 机体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1. 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2. 同一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
3. 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
4. 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
1. 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2. 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
3. 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4. 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5. 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6. 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
(三) 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1. 反应时技术
减法法;加法法;开窗实验。
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应时技术一般包括减法法和加法法,是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技术。
一、减法法
(一)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
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用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大,其反应时间也加大,从而缩小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这一实验是由柯拉克(H. H. Clak)和蔡斯(W. C. CHase)设计的,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例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的时间。句子有八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
(三)心理旋转实验
1973年库伯(L. A. Cooper)和谢帕德(R. N. Shepard)设计该实验来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际存在。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和数字(如R、J、G、2、5、7等)为实验材料,将这些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六种不同的倾斜度,让被试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
二、加法法
加法法是加因素法的简称,是斯腾伯格提出来的,是减法法的发展和延伸。
(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让被试先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记下反应时间。通过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短时记忆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他认为信息提取过程包括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的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二)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且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象开窗一样,一览无遗。比如: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例如“F+3”等,四个字母相继出现,由被试自行按键,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念出字母标上F后的第3个字母来(是1)。通过实验看出转换的加工过程。
2. 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补充:
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们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的反应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首师大2004研)
答:(1)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反应时间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自变量的相互混淆。如果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其发生量改变时,另一个已知或潜在的自变量亦随之有量的改变,则这两个自变量的作用就发生了相互混淆。
②反应时间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乙为克服假反应现象,改变每次刺激呈现与预备信号之间的距离。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但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
b. 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必须相同。
③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a. 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要考虑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心理学称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b. 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选择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反应时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一般说来,必须联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这两个变量。
(2)具体实验举例:
实验类型:采取被试内实验设计。
被试选择:选择大学生作为被试,随机挑选40名被试,要求没有视觉缺陷。
实验环境:安静的实验室环境。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必备的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随机呈现给被试,在速示条件下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做出判断(反应是按照主试提示语,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三种颜色的反应键)。实验中可以随机安排“侦察实验”。根据被试的反应情况正确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他们对红、绿和黄三种颜色灯的反应时间的差异性。
设计一个实验室实验测量速度——准确性权衡。(中科院2004研)
答:(1)在完成用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的各类作业中,人类被试可以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反应速度,这样会使对反应时的解释复杂化。人在完成反应时任务中,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操作特征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个体在完成一种操作性技能过程中,如果要追求比较快的速度,则准确性会降低。如果要重视准确性,则被试的速度会慢下来。
如果被试在完成某些反应时作业的“反应时——错误率关系模式”是由速度——准确性决定,此时的反应时指标就不可靠,因为被试追求正确率可能成为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因追求正确率所造成的反应时差异,掩盖了真实的反应时差异,不能正确反映被试的反应特点,遇到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这一操作特征所带来的影响。
(2)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被试在操作反应过程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性现象
被试选择:选择40名中学生作为被试,男女生各半,被试之间无明显其他特征差异。
实验材料:事先制作好的一些图形卡片和对应的文字、一些英语单词
实验过程:设计一个图形操作实验。在实验的前一部分,呈现给被试一些实验材料,让被试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辨别记忆。在实验的后一部分,给被试材料后马上要求被试进行识记。同时,主试要求被试将回忆的材料(比如英语单词)用笔记录下来。主试记录在不同限制时间内被试的正确数和错误数。
结果分析:根据被试在实验中的正确率和错误率进行比较分析,加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