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月24日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南京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锚定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断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内涵建设、促进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一流学科,打造高峰提升质量。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农科建设计划”,先后出台《南京农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南京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开创生物、植物病虫害、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等我国现代大学第一批农业系科,打造一流农科集群。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学科优势特色,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引育大团队,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农科的优势地位,发挥一流农科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优势农科重大任务承载力和驱动发展牵引力。依托作物学一流建设学科,在新种源、新基因、重要种源在育种中的高效利用、农情信息立体化感知、农作系统数字化设计、农田管理精确化作业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建设学科,在土壤生物障碍消减与农田产能提升、土壤污染物阻控消减与人体健康、土壤固碳减排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学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学科领域位列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十三五”以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

聚焦特色学科,优化布局深挖潜量。推动农业和生命科学特色发展,以“生物+农业+X”为理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传统涉农学科“提档升级”、未来新兴学科“超前谋划”,以学科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凝练科研领域方向,持续释放学科作为办学基础单元的活力。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需要的工程技术领域,升级改造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工科,加快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营养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碳减排等学科方向,推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农业工程领域的转移转化和交叉应用。积极申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等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点,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建设,适时申报博士一级学科点,形成一流学科示范引领、交叉学科前沿探索、专业学位资源互补的学科专业新格局,不断增强学科培养国家紧缺急需人才的能力。

聚焦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增量。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加强“长远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系统设计推进”的有组织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团队+、项目+,学院+”交叉模式,将跨学科的人才团队、研究项目、新型学院有机融合,促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学科深度融合。优化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单独划分研究生招生指标、单独设计培养方案、团队导师制、教师工作量和学术成果双认定、学院和交叉中心双重管理等方式,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构建虚实结合的多中心交叉研究网络,着力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农业健康等多个前沿交叉的研究中心和团队,聚焦产业需求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产出以20余项国家科技奖为代表的重要成果,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聚焦基础学科,提升创新支撑力量。按照“上水平、强特色、促融合”的要求,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金善宝书院”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3+1+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课程和教学一体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实施基础学科支持计划,设立基础学科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助学金,推动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创新项目等适当向基础学科倾斜,畅通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均衡发展渠道。落实“项目+课程”基础学科团队建设政策,设立基础学科5—10年培育项目和基础学科研修引导项目,鼓励基础学科教师为优势学科研究生开设前沿、高阶的基础学科课程,重塑基础学科研究方向和核心团队,实施基础学科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基础学科的创新能力,逐步加强基础学科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