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加强全学段生涯养成教育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年03月26日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全学段生涯养成教育,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加强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二级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就业工作第一责任,推动形成学校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学部院系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加强统筹规划,把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重要议题专门研究、部署推进,制定《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方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方案》等指导意见,明确责任、细化分工。优化机构设置,增设选调生工作办公室,加大选调生、“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基层就业专项指导力度。保障队伍力量,建立校院两级就业专员制度、生涯辅导员工作室等,不断提升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编制《学生就业及毕业深造调研报告》,将毕业生就业、深造情况作为学校招生专业和规模动态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优化、相关工作经费安排的关键参考指标,着力形成工作闭环。

打通成长链条,“贯通式”循序发展。打通“适应—融入—发展”生涯发展链条,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段年级、学科专业,开展分梯度、贯通式生涯规划教育。在“适应”阶段,全覆盖开设“职·未来”生涯教育系列先导课,并为师范生专门开设先修课程,帮助学生尽早形成学业与职业同步规划的生涯发展意识,牵头组织覆盖上海10余所高校万余名学生的新生适应性调研,努力把握学情特点。在“融入”阶段,依托本科生书院,在大一年级实施新生生涯发展养成教育,聘请专业教师、知名校友等担任书院导师,建立中高年级学生与新生朋辈互助机制,加强生涯发展启蒙。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等5门线下生涯指导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指导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建立生涯规划与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能力素养。在“发展”阶段,发挥心理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优势,为毕业年级学生提供求职就业心理压力调试、相关政策法规解读、行业岗位分析等细分领域的专业指导。滚动式开展毕业生就业进展跟踪调研,分院系、分专业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依托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校友等,“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开展精准就业帮扶。

加大内外联动,“大课堂”锻炼提升。深化校地合作,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区、河北雄安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立地方引才工作站、学生生涯发展实践基地50余家。开展“百县笃行计划”,首批建立46个县域基地,先后组织400余名学生赴当地开展寒暑假政务实习和国情调研,设立地方和学校“双导师”加强全程指导,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到国家发展所需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面向师范生和未来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实施“影子校长”生涯发展计划,在全国建立基地校600余所,为学生提供走进基础教育一线、跟随中小学校长,“如影随形”的跟岗实习实践平台,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观察体验和调研思考,入选2023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开设“全球胜任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本科微专业,开展专项训练营,每年组织6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总部、国际组织参访,参加国际公益组织志愿服务,观摩海外学校课堂教学,增进文明互学互鉴,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就业能力。

推动数智赋能,“AI+”提质增效。因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等,结合学校“数智跃升”计划,探索推动“人工智能+”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整合全口径学生大数据,建设覆盖本、硕、博全学段信息的“学工智脑”平台,基于学生专业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实习实践经历等大数据,分析成长发展志趣,为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持续加强就业数据库建设,基于职业适配度、兴趣标签等,主动定向推荐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就业信息。及时获取各类平台优质学习资源,为对生涯指导有较强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加餐”。开发建设学生就业驾驶舱、“AI小员”生涯咨询师等应用平台,打造伴随学生成长发展的智能信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