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学生和学校是研究生培养之三要素

2014年05月19日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笔者多年来从事培育博士生的工作,回顾总结这项工作,可以将自己的深刻体会概括为“123”:“1”是指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长于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要远大于生个健康优秀的孩子;“2”是要有两种倾心尽力,导师倾心教、尽力指导奉献,学生倾心学、尽力创新付出;“3”是需要三方面的因素,即导师的视野和水平、研究生的素养和能力、学校创造的科研环境和待遇保障。

  导师要站在学科前沿,对研究生进行科学教育和引导。首先,导师要能够给学生确定一个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重大社会价值的题目,并给出合理的做课题的技术路线;应当培养博士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很重要。导师要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解答其疑惑或者引导其去寻找答案。其次,对新入学的博士进行系统培训很有必要。博士学习和硕士本科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本科以接受知识为主,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能学好;硕士虽然经历了科研基本素养的锻炼,但是主要问题还有赖导师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框架;而博士则是去发现问题,凝炼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什么是科研?怎么进行科研?科研的流程是什么等问题对于博士生新生非常重要。所以,通过讲座、专题资料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新入学博士生进行系统培训尤为必要。再次,课程设置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设立不同的课程组成和侧重点,如博士生课程设置应侧重基本原理和基础性、工具性课程,这有利于博士生后续的科研学习;硕士生则应侧重实际应用,如结构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大都进入到设计院、建设单位和地产行业,因此他们的课程设置可偏向于设计规范和设计概念等。

  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博士生应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学术资料、优良的科学仪器和团结向上的团队科研氛围,不断提升自己自主科研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完善的体制机制、科研环境和待遇保障为研究生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能。目前,专业学位硕士制度还不尽完善,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之间的差别和各自优势还未体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开展以专业学位硕士为主职业资格对接的认证工作;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更多地合作,或者学校推荐专业学位硕士进企业培养,从而使我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符合企业的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上,应加强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模式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规模组成应进一步优化。此外,我校现行的博士申请——审核制度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审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加强对其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等的考核。比如,学校可以尝试引入研究方向综述能力、研究思路概括能力、研究技术运用程度等的综合考核。

  学校应吸引优秀生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机会。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生的国际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开拓研究生视野;可定期邀请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到学校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邀请国外教授到学校做暑假短期课程;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等。要吸引优秀博士生生源,学校就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优化科研环境,提高待遇保障,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建工学院教授 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