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困厄与出路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前,硕士和博士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选择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的选择从事技术工作,还有的则选择行政工作。研究生职业的多元化加大了学生培养的难度,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就研究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及导师引导作用等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注重经验积累 做好前期准备
无论对于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学校都需要培养其三方面能力:第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老师的课题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二,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还要从实际出发,自主挖掘新的科研问题。第三,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想要寻求突破,就必须熟悉自己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热点。学生应自觉地去了解国际相关会议及期刊,搜集热点问题,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掌握学术前沿的方向。
我在指导博士生撰写博士论文时会要求学生做好前期工作,如要求其掌握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到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博士生的论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学术成果,更凝聚了整个科研集体的心血,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前沿性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确定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要求为基础,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了解相关专家的研究思路,从中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推进模式改革 提高培养质量
最近的国家相关文件提出要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与国际接轨,研究处于国际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侧重专业实践,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病,如我校相关学院的“单干户”较多,不利于形成合力组成大的研究团队,承接大项目。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建设培养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这也要求导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
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都应该具备延续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硕士生培养应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博士生培养应以学术学位为主,因为其研究时间比较长,理论基础比较好。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每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兴趣。
重视学生培养 把关导师质量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导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导师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稳定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为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导师的科研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保障,并保证科研经费的连续性。同时,研究工作还应有层次性和延续性,即在每一个基金完成后,下一个基金应在上一个基金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延伸。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对长期没有稳定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研究经费及研究成果的导师,应取消其招生资格;对研究成果不能严格把关的导师,应严厉批评、加强惩戒。
“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 管理学院教授 张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