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c初见成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何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 为此,我国自2006年开始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为了检验改革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我们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以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建立动态、优化、具有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制度和“三助”岗位制度是此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在校脱产学习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获奖比例将近100%;而2008年、2009年共设立“三助”岗位2578人次。这一基本奖助体系的建立,对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鼓励研究生学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改革培养模式,夯实研究生的学术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特色理工学科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建立了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51位博士研究生和160位教师的调查显示,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对博士研究生在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培养学科专业素质、构建知识体系、养成学术规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突出科研导向,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树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导向,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学术钻研精神。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点,设立了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在2009年和2010年共资助了319个科研项目,极大地鼓励了回归学术本位、潜心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同时从2006年开始,学校每年开展研究生“学术新星”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议和论文答辩,每年产生十位“学术新星”。该项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在校研究生的学术热清,在广大研究生中有很高的认可度,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新天地。
(四)提升国际性,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性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国家项目,共选派266名优秀在校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还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活动资助项目”,近两年资助参加学术会议的研究生达到188名。大部分受到资助的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获得了各种奖励,为学校和国家争得了荣誉。
二、 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以来,一些原来隐含的问题不断累积,日渐显现,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有待在广大师生中进一步深入。只注重数量而不提高质量、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等旧思想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当中,明晰科研导向、夯实学术基础、勇于创新培养模式等认识依然不够深入。
(二) 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权责有待进一步明晰
调动学院、导师与研究生的积极性是学校层而需要推动的工作重点。学院作为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主体,没有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学科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细则,同时也不能发挥联接学校与导师、研究生的枢纽作用,无法传达学校改革整体思想,反馈师生意见建议。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也缺乏紧密联系,学术交流密度不够。
(三) 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跟进和完善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方而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奖优的机会,另一方而也给相应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涉及到财务支持、人事安排,人员考核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需要不断适时调整、层层细化,但在实际运行中,部门间的联动显得相对滞后。
三、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进一步转换培养理念,完善整体机制
在研究生招生环节,进一步打破按导师人头平分招生指标的陋习,全面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水平分配资源;在培养环节,积极扩大对优秀研究生的各类奖学金、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完善“三助”制度,丰富国际交流活动;在学位审核环节,严格做好论文原创性检测和科研成果的认定工作;在导师遴选与选聘环节,突出科研成果的质量,鼓励高水平学术成果。
(二) 明晰权责关系,发挥培养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学院需要结合本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师生现状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院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充分做好学校与导师、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同时通过设立“助研”岗位和“研究生科研基金”,加强对导师科研指导的鼓励,还要加大对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各种资助项目调动研究生积极性。
(三) 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长效机制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科类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培养方案,重视改革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