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历为何贬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现在研究生找工作不如本科生了,有的研究生甚至充当本科生去找工作。坦白说,这不是什么新消息,进入21世纪以来,恐怕很多毕业生都深有体会,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配工作制度被打破,找工作基本是一种市场行为,尽管学历依然重要,但市场对于人的能力更为看重。
那么,为什么研究生的投入(时间与成本)与收益比这么不成比例?难道研究生读书就是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吗?坦率地说,首先,现行的考研制度是基于学生们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的, “研究生”从头到尾并无体现出多大的研究性,以文科犹甚,考研题目不能体现考生的研究能力与学术能力。
四年的本科教育其实是重塑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好的大学读与在普通或是不入流的大学读书,差别较为明显,尽管不能说好大学的老师都是好的,但是好老师出自好大学的几率是更大的,这些老师显然会对其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他们也更接近国际学术前沿,这对学生也是有益的。
回到研究生,那些本科上了一般学校的、后又考入好大学的研究生,不能说他们都是没有能力的,但是大部分显然是在本科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建与完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机会,且在那精力旺盛、时间充裕的四年里他们实际获取的知识与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众所周知的就是一般上研后其实第二年就得着手准备找工作了,那么显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与时间是有限的。
由于中国大学大量存在所谓的在职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之后可以不脱产读研究生,这极大程度地搞坏了“市场行情”。本来全职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的学术与研究能力的提升就是不太明显的,而一个本科生可以既在单位积累着经验,同时在学校读着也能拿到相同学位的在职研究生。那么相比之下,全职研究生的成本收益比更加低,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然是不如一些本科生的。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高学历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的博士硕士“一抓一大把”的现象,找工作时的学历优势不断在减弱,能力与背景因素在增强,而且对好职位的竞争也渐趋白热化。此前,很多关于就业的民调都曾显示,中国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高学历者,相反职业技术工与熟练工可能是更加缺乏的。
“文凭”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中性的词,但如果就业市场的种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人们便会不断消解掉对读书与文凭甚至知识的好感,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建成,而且以往那种“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也会被消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通通道会越来越窄,普通人会倍感无望与绝望。(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