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研究生就业难源于“放羊”式教育

2013年02月21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学以致用强于空谈理论
    
    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培养过程缺乏特色,导致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很难学以致用。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这不仅难为了找工作的研究生,也急坏了找人才的用人单位。
    
    云南建工集团人事部经理李帅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成果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
    
    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使一些研究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辽宁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周文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
    
    由于缺乏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不少硕士在读书期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不痛不痒的实践机会。华南师范大学光学硕士何乔春研究生阶段只有一次实习:本校宿舍区日用品销售,负责约500间新生宿舍扫楼式销售,参与前期进货和售后处理。“我也想进一些专业对口的科研院所或者相关企业锻炼,但实在没门路。现在的实践经历,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在调研中接触到的一些研究生,专业课程较为繁重、导师要求较为严格,自己也争取了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尽管读研期间比较辛苦,但他们面对就业时更加自信、轻松。
    
    “文学硕士的课程相对轻松,从研一起我就注意拓展课外知识和寻求实践机会”。湖北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张又琳说在导师推荐下,前三个学期就阅读了20多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参与了武汉天河机场文化建设、大别山石头咀镇农民思想状况及家庭状态调查等多个项目,又自学了社会学、教育学、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软件使用等,研二时还到一家环保企业和一家基层土地储备中心实习。“现在面临就业,我的心态很平和,相信自己所学一定有用武之地。”
    
    即将在今年毕业的郑宇航,是东北大学应用数学系研究生。早在2012年10月,他就顺利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我读的研究生是两年制,这一年多来导师始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从周一至周六,早八点到晚上九点半,大家不是在课堂就是在实验室。一入学我们就参加了研发虹膜识别系统、面像识别系统等前沿实验,除了数学知识外,还大量学习了计算机知识、经济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负荷锤炼中,他找到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也赚到了求职的“本钱”。
    
    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所学课程实用性更强,就业目标也更明确。辽宁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祁阳说:“我们入学时,就明确将来要做律师或法官,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周有4天全天8小时上课,课程量非常大,都是专题式的研究。还经常有法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到校来给我们作报告,帮我们树立法学逻辑思维。研二时,90%以上的同学都通过了司法考试。回头看这几年,觉得没有白学,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更清晰了。”
    
    硕士质量不能自说自话
    
    “过去,研究生是‘物以稀为贵’,高校毕业一个社会吸收一个。‘进多少、出多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不可动摇的‘生产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对本刊记者说,“直到现在,能不能毕业还是高校说了算,但能不能就业绝对是社会说了算。研究生就业难苗头已经给出了警示——高校输出的 ‘合格’研究生,有时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康为茂说,一些不适合深造的本科生跻身研究生队伍,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或混日子,或到校外揽兼职、挣外快,目的功利,学风浮躁,缺乏真才实学,甚至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这些“不学无术”的学生,也能顺利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责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而“自体评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社会评价机制的缺失,让硕士质量渐渐丧失来自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甚至是导师自身的认同:学生觉得硕士教育作用不大,家长觉得国内硕士含金量太低,用人单位觉得硕士生还不如本科生好使,导师觉得硕士水平比不过十年前的本专科生。”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已经从“较单一的教学科研型人才”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辅”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高校再也不能自说自话了。□
    
    (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