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需更新培养生态
2013年02月0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文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对研究生施以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但不要异化。建议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科学基金和学术刊物的选题计划设立专门向研究生招标的课题,公平公正,使有条件的研究生能直接面向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涉及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要依靠有能力从事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的涌现也会受多因素影响,但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必须学会研究,而研究就是创新。我们只有培养出大批有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才,才能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位。
创新能力本来是研究生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但现实中却出现了种种偏离目标、违背初衷的迷失。一些研究生,单纯把获得文凭当作目标,当作就业的敲门砖;一些教师,把导师当作资格和名分,甚至个别人没有相应学科的学术背景和科研积累,凭借其他背景也当上了导师:双方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抛在脑后。政府和校方为了校正这种倾向,采取了种种严格措施,一方面,加强了论文从开题到毕业答辩的内审、外审,通过后还要复审、查重,表面上看很合理;另一方面,却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权威刊物发表规定数量的文章,同时以重金“打造”和“包装”极个别研究生获取不同行政级别的优秀论文,以显政绩,破坏了研究生的培养生态,走向教育异化。这些问题仅是冰山之一角,但从这也可看出,这样的培养生态,能否培育出大量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实在令人担忧。
修复研究生培养生态,首先必须从研究生这个主体开始。研究生本应该与“攻读”紧密连在一起,细品“攻读”二字,内涵非常深刻,既具有研究生内生的主动性,又要有攻坚克难的毅力,体现着学子追求真理的自觉。攻读研究生与培育创新能力有着相同的内涵,不但不能靠来自外部的压力和诱惑培育,而且要养成对其抵制的攻读自觉,不能在压力和诱惑面前迷失自我。
校园的学术浮躁,是受社会浮躁影响而生成。与社会上盛行假冒伪劣同步,校园则是抄袭造假。抄袭造假的深层原因,就是缺少创新自信。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在校时没有攻读自觉,走上社会既缺少创新能力,又没有创新自信,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就要落空。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从根本抓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自信。创新自信,是建立在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研究生明确无误的目标。
研究生培养生态,由研究生和导师两个主体和一整套制度机制和政策形成的环境构成,对其修复,也要从两个主体、一个环境入手。就两个主体看,在研究生方面,从招生开始,就要挑选那些有志于创新的学子,入学后更要不断强化研究生的攻读自觉;在导师方面,一定要有对其资格的严格认定,千万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导师一定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履职的最高宗旨,要自觉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杜绝导师当老板、学生打工的关系。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否提升和提升的程度作为考核导师业绩的硬指标。
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对研究生施以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但不要异化。建议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科学基金和学术刊物的选题计划设立专门向研究生招标的课题,公平公正,使有条件的研究生能直接面向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创新;研究生可以为导师的课题服务,在服务中学会如何作研究,而导师更要为研究生课题服务,在服务中,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高校学科建设经费,应该设立面向研究生的课题指南,使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与学科建设有机融为一体;建议各个学科设立面向研究生的学术刊物,录用不看形式、只看创新;各学科的专业学术刊物也要开辟面向研究生的专栏;研究生论文的开题、写作、答辩既要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把关,又要责任明确、责权统一。社会要为研究生的实践、调查、研究提供各种平台和帮助。只有修复研究生培养生态,才能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才能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效的创新资源。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涉及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要依靠有能力从事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的涌现也会受多因素影响,但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必须学会研究,而研究就是创新。我们只有培养出大批有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才,才能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位。
创新能力本来是研究生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但现实中却出现了种种偏离目标、违背初衷的迷失。一些研究生,单纯把获得文凭当作目标,当作就业的敲门砖;一些教师,把导师当作资格和名分,甚至个别人没有相应学科的学术背景和科研积累,凭借其他背景也当上了导师:双方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抛在脑后。政府和校方为了校正这种倾向,采取了种种严格措施,一方面,加强了论文从开题到毕业答辩的内审、外审,通过后还要复审、查重,表面上看很合理;另一方面,却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权威刊物发表规定数量的文章,同时以重金“打造”和“包装”极个别研究生获取不同行政级别的优秀论文,以显政绩,破坏了研究生的培养生态,走向教育异化。这些问题仅是冰山之一角,但从这也可看出,这样的培养生态,能否培育出大量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实在令人担忧。
修复研究生培养生态,首先必须从研究生这个主体开始。研究生本应该与“攻读”紧密连在一起,细品“攻读”二字,内涵非常深刻,既具有研究生内生的主动性,又要有攻坚克难的毅力,体现着学子追求真理的自觉。攻读研究生与培育创新能力有着相同的内涵,不但不能靠来自外部的压力和诱惑培育,而且要养成对其抵制的攻读自觉,不能在压力和诱惑面前迷失自我。
校园的学术浮躁,是受社会浮躁影响而生成。与社会上盛行假冒伪劣同步,校园则是抄袭造假。抄袭造假的深层原因,就是缺少创新自信。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在校时没有攻读自觉,走上社会既缺少创新能力,又没有创新自信,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就要落空。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就要从根本抓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自信。创新自信,是建立在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研究生明确无误的目标。
研究生培养生态,由研究生和导师两个主体和一整套制度机制和政策形成的环境构成,对其修复,也要从两个主体、一个环境入手。就两个主体看,在研究生方面,从招生开始,就要挑选那些有志于创新的学子,入学后更要不断强化研究生的攻读自觉;在导师方面,一定要有对其资格的严格认定,千万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导师一定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履职的最高宗旨,要自觉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杜绝导师当老板、学生打工的关系。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否提升和提升的程度作为考核导师业绩的硬指标。
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对研究生施以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但不要异化。建议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科学基金和学术刊物的选题计划设立专门向研究生招标的课题,公平公正,使有条件的研究生能直接面向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创新;研究生可以为导师的课题服务,在服务中学会如何作研究,而导师更要为研究生课题服务,在服务中,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高校学科建设经费,应该设立面向研究生的课题指南,使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与学科建设有机融为一体;建议各个学科设立面向研究生的学术刊物,录用不看形式、只看创新;各学科的专业学术刊物也要开辟面向研究生的专栏;研究生论文的开题、写作、答辩既要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把关,又要责任明确、责权统一。社会要为研究生的实践、调查、研究提供各种平台和帮助。只有修复研究生培养生态,才能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才能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效的创新资源。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