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就业被普遍看低 考研为何还能逐年升温?

2013年01月14日 来源:中国网滨海高新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落下帷幕,近180万考生参加考试,在气象部门称之为“史上最冷”的冬天,考研浪潮达到史上最热。
    
    据网络数据统计,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三年以每年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更有专家表示,根据全国最新的数据分析,明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极有可能突破200万大关。
    
    然而,与“考研热”相呼应的,却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日前,某建筑工地工人月薪超过8000元的事迹更被网友戏称为“学历改变命运”,学历越高,毕业后反而工资越低。与之相呼应,更有硕士为了好找工作而“隐证降级”冒充本科生。在硕士生就业被普遍看低的情况下,考研热潮为何仍能一浪高过一浪?
    
    有报道称,由于就业压力大,很多本科生希望通过读研来延缓进入社会就业的时间。逃避实时的就业压力、期待更好的竞争优势,是本科生们蜂拥考研的主要动因。
    
    实际上,教育领域往往是市场导向的风向标,学历和学科专业,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弹性变化。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这两者构成了人和市场的逻辑关系。也因此,与其说将“考研热”归结于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倒不如说市场在资源的流通上出了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考研热”的背后,仍然是“名校热”。在目前金融、传媒等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对“211院校”优先录用成为一条不成文的“玻璃天花板”,看不见,但摸得着。录用单位对本科生的差别对待,直接导致了“考研热”。名校资源有限,可普通高校却在不断扩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为寻求更有竞争力或者说更为平等的机会,无奈选择报考名校研究生。在众多毕业生看来,起点不同,终点也就大相径庭。
    
    其次,和本科相比,研究生作为学生求学更高一级的阶段,其入学考试较之高考,在地域限制上更为公平,并且在专业课考试中,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命题。尽管在跨校考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获取不对称,招收本校和外校考生也存在一定比例,但无论如何,研究生考试仍不失为对高考公平性的一种弥补。
    
    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中,本身有着专业领域科研的要求和目的,但通过考研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个人选择问题,考研无可厚非,他人无权评头品足。但作为社会现象问题,应从就业的公平性、市场的资源流动性入手,切莫搞错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