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
2012年10月24日
来源:吉林日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2年,中央确定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中有较大影响的群体,是研究生中的骨干力量。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入党之前教育可谓系统、全面,但入党之后的教育相对薄弱。加强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一环,是增强研究生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做好研究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必须在党支部设置、骨干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教育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专业特色及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研究生党员教育水平,进一步增强党员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合理设置研究生党支部。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整体数量逐年增加,党员的比例一般在30%以上。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主要依托学院或相关专业,虽然考虑到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通过党组织联系在一起,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党支部人数较多,学生的年级不同,学习、生活不在相同的层次和空间,组织生活时间难以统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热情。同时,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生源差异较大,培养类型不尽相同,培养方式较为灵活,活动空间范围较为分散,班级感念比较淡化。为此,应该打破现有的组织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研究生党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实现研究生党建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按实验室、学科专业、导师组等形式设置纵向型党支部,区别年级之间的差异,把学科背景相同、学习生活空间较为一致的党员组建为一个支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支部的稳定与传承。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研究生党员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目前,实施研究生党员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则侧重于学生学术研究的指导,而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基本由学生担任,由于学生本身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任务很重,在党员教育和管理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工作部署,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为此,加强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必须着力做好教育队伍的建设,让从事党员教育工作人员能够仔细思考和研究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聘培训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员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成长服务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要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传授党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提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指导和培训,使之熟悉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特点,从而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已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研究生培养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为此,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条例》,明确党支部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制定《研究生党支部管理手册》,对党支部执行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主题教育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实施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创建制度,通过开展党支部互访互评、示范党支部交流评选等活动,积极促进优秀党支部的互学共进。实施优秀党员评选制度,充分挖掘、树立、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宣传制度,恰当运用网络、校园媒体等资源,对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成果和党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让研究生党员通过媒介交流心得、讨论问题,借助媒体的力量对空间比较分散的研究生党员加以凝聚,增强党员的自信心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建立研究生党员再教育成效反馈制度,通过不同渠道,深入思考研究党员再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深入了解分析研究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找准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形式和方法,提高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成效。
开展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研究生党员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没有了入学时的激情,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同时,研究生学习任务较重,科研压力较大,又要考虑就业和升学问题,党员组织生活在时间上和人员上很难保证。为此,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培养特点和个性需求来进行。一是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室,配齐所需的音箱、图书资料及设备,积极汇聚党建教育资源。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要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要突出教育主题、形成教育声势、扩大教育范围,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研究生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加强党建与学术的互动。寻求党的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切合点,以学术科研为活动载体,精心设计、积极组织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支部活动,让党员在支部活动中相互启迪思想、拓展知识空间、增进彼此交流,提高支部活动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四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研究生社会实践高层次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专业优势,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在活动中了解民情、民生。积极鼓励研究生梳理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感受、体会、感悟和启发,把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感,坚定研究生党员的理想和信念。
合理设置研究生党支部。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整体数量逐年增加,党员的比例一般在30%以上。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主要依托学院或相关专业,虽然考虑到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通过党组织联系在一起,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党支部人数较多,学生的年级不同,学习、生活不在相同的层次和空间,组织生活时间难以统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热情。同时,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生源差异较大,培养类型不尽相同,培养方式较为灵活,活动空间范围较为分散,班级感念比较淡化。为此,应该打破现有的组织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研究生党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实现研究生党建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按实验室、学科专业、导师组等形式设置纵向型党支部,区别年级之间的差异,把学科背景相同、学习生活空间较为一致的党员组建为一个支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支部的稳定与传承。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研究生党员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目前,实施研究生党员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则侧重于学生学术研究的指导,而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基本由学生担任,由于学生本身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任务很重,在党员教育和管理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工作部署,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为此,加强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必须着力做好教育队伍的建设,让从事党员教育工作人员能够仔细思考和研究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聘培训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员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成长服务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要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传授党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提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指导和培训,使之熟悉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特点,从而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已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研究生培养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为此,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条例》,明确党支部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制定《研究生党支部管理手册》,对党支部执行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主题教育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实施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创建制度,通过开展党支部互访互评、示范党支部交流评选等活动,积极促进优秀党支部的互学共进。实施优秀党员评选制度,充分挖掘、树立、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宣传制度,恰当运用网络、校园媒体等资源,对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成果和党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让研究生党员通过媒介交流心得、讨论问题,借助媒体的力量对空间比较分散的研究生党员加以凝聚,增强党员的自信心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建立研究生党员再教育成效反馈制度,通过不同渠道,深入思考研究党员再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深入了解分析研究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找准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形式和方法,提高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成效。
开展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研究生党员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没有了入学时的激情,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同时,研究生学习任务较重,科研压力较大,又要考虑就业和升学问题,党员组织生活在时间上和人员上很难保证。为此,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培养特点和个性需求来进行。一是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室,配齐所需的音箱、图书资料及设备,积极汇聚党建教育资源。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要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要突出教育主题、形成教育声势、扩大教育范围,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研究生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加强党建与学术的互动。寻求党的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切合点,以学术科研为活动载体,精心设计、积极组织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支部活动,让党员在支部活动中相互启迪思想、拓展知识空间、增进彼此交流,提高支部活动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四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研究生社会实践高层次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专业优势,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在活动中了解民情、民生。积极鼓励研究生梳理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感受、体会、感悟和启发,把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感,坚定研究生党员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