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质量第一 注重人文情怀 发展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2012年07月18日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
    
    7月4日,省社科院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质量第一 注重人文情怀 发展研究生教育新局面》的讲话。该讲话在省社科院《党政工作通报》第16期刊载后,7月17日,省政协主席陶武先作出重要批示:“这篇讲话用心良苦,与时俱进:突出"创新研究型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主题,明确"坚持质量第一、注重人文情怀"重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建议适当修改,及时发表。”为便于广大读者学习领会,今日本报刊发该篇讲话,敬请关注。
    
    社会科学院是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有别于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大学,科研工作是全院工作的核心和主线,所有工作都必须为科研服务和让路,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科研展开和推进,这点不能动摇、不能含糊、不能偏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一定要为科研服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接班人,创造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同时,科研也必须为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教材和扎实有效的载体,把最新研究成果用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要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科研要促进教学,教学要服务科研”。要清醒地认识到,与重点高校相比,我们在学科授权点数量和招生指标上都居于弱势地位,不能在数量上扩张太快,要在质量上狠下工夫。放眼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但凡知名学府,都是只重质量不重数量,“贵精不贵多”。
    
    当前,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管理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还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要求;一些研究生导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未来,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稳定招生人数,提高生源质量,整合高校的力量和社科院的优势,注重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着力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社科院实际的上升发展道路。为此,要大力推进“五个转向”:从加快发展转向高端发展,从均衡发展转向优势发展,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从重视投入转向重视效益,从封闭培养转向开放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生培养是科学思维培养。重在提高思维层次,掌握正确方法,形成严谨作风。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在院内有成果,在院外受欢迎。能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运用外语的能力、善于合作的能力、调适心理的能力、担当责任的能力。我们要着力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质量第一,培养世界眼光。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较高的人文境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严谨治学、分类培养、规范管理、营造环境。要瞄准关键问题,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前沿性、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与共生性的统一,为研究生构建开放、系统而利于创新的知识体系;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的质量监督,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开放性和国际性要求,应该把研究生送到国内著名高校和国外机构进行联合培养。要制定教育国际化的规划,包括外文原版教材使用、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讲学、招收外国留学生、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国际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内容。努力招收境外国外留学生,让中外学生在一起学习、研究、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同时,每个学位点都要选派有潜力的研究生出国做研究,一方面有利于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可以减弱近亲繁殖。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提升教育质量,就不能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能力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重点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能够从众多的知识中提炼出独特的学术观点,或者从众多的信息或资料中总结出新颖的学术见解。能够及时掌握新的信息、新的资料,积极地比较、联想,从而拓宽视野,形成新的视角和新的看法。我们有些研究生自我创新的意识不够强,老是靠导师“逼”才去思考。研究生一定加强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要我创新”转向“我要创新”。大学生是被动地获取知识,而研究生是要主动地创造知识。要创造知识,就要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少研究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离开了导师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要能够大胆地进行学术探索,以求异的精神怀疑权威,以批判的态度挑战权威。与国外的研究生相比,这是我们中国研究生的一个弱点。我们的研究生习惯于听从权威,不敢表白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我们要鼓励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争鸣,克服不敢质疑的弱点。研究生要应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实施方案。为此,要引导研究生学习科学思维知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思维层次。其次,要指导研究生广泛阅读,了解最新学科动态,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最后,要加强研究生实践锻炼,培养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力戒浮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的导师才能带出一流的学生。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不在乎大楼,而在于大师”。我们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的要素,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有影响的师资队伍。一是导师队伍建设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导师遴选要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逐步建立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四是全面实行导师组制度。五是打破导师终身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六是要定期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定期评选优秀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促进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对于培养单位,要坚持七个统一:1、坚持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统一。2、坚持名家名所打造与研究生培养的统一。3、坚持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的统一。4、坚持整体发展方向与不同课题方向的统一。5、坚持学科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6、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统一。7、坚持学院支持与自主发展的统一。学科的文化建设不好,就培养不出好的人才,各个研究单位要有人文精神和学术情怀。为此,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以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家为目标,强化导师、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培养,加快拔尖人才引进步伐,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完备、教学水平出众的研究生师资队伍。二是严格研究生导师选拔流程,重点做好遴选、考核、聘任工作,把好导师入口关,把真正人品好,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来,对那些责任心不强、进取精神差和学术水平低的导师要坚决从导师队伍中淘汰出去,绝不能任其误人子弟。三是以优秀教师评选为指引,激励全体教师积极钻研教学教法,提升专业技能,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教学氛围,形成老中青教师相互追赶的良好局面。四是注重对中青年人才培养,认真选拔优秀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前往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进修、培训,切实提他们的业务水平。五是继续与有关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教师任职资格培训,树立正确教育观,全面提升研究生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自2009年以来,国家加快了专业学位建设步伐,新增了20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专业学位39种。为此,我们应该努力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改变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局面,加强专业学位申报工作。认真总结专业学位申报工作的得失,按照“建设一个、申报一个、储备一个、扶持一个”的专业学位建设工作思路,在现有39类专业学位中,根据学科建设情况,选择适合申报专业,详细制定专业学位申报规划,努力改变专业学位单一化的不利现状。同时,要把握国家有关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学位授权工作改革的契机,以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做好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办学优势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术型学科专业体系。学科设置和研究生培养,一定要适应社会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要培养社会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加强与重点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积极争取联办博士点,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人才培养升级。
    
    五、推动管理方式创新
    
    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各项工作规律,提升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一要增强教学服务能力,重规范、抓细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二要增强综合协调能力,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要增强督促落实能力,围绕总体工作要求,运用各种方式,督促工作落实。四要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把研究生组合到梯队建设中,加强研究的力量。要合理地规定学分、科学地制定方案。研究生课程要少而精,专业基础课不要泛泛地上。要把公共课和公共专业基础课减下来,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进图书馆和走基层。
    
    过去的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历史。未来任重道远,要坚持质量第一,注重人文情怀,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