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对硕士生就业不及本科大惊小怪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东方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2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十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且就业率开始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有大学老师表示,从市场来看,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中广网7月16日)
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十年翻倍相对应的,是考研人数的连年递增。据悉,2012年硕士研究生共165.5万名考生参加,已是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考研,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考研梦想,但暂时的光荣与喜悦,却无法掩盖几年后的尴尬:研究生就业已不是那么靠谱。而以后,更多的人或许会习惯于此,对硕士生就业不及本科的现状,再无需大惊小怪。
当然,对于研究生就业必须理清的一个问题是,就业率是一方面,就业质量则是另一方面。虽然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但硕士生在总体就业质量上的比较优势却是依旧在的,这是知识力量或多或少的必然体现,只是与自身相比,研究生就业质量的也在随之下降,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大量研究生们科研能力的下降,产学研链条的断裂,双向型导师的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的下滑。而当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硕士生教育挥别精英化,转而走向大众化时代,硕士生们的就业又如何能够不下滑?
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众化趋势已经日渐明显。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研究生就业倘若不如本科生似乎令人难以接受,研究生的培养层次是相当高的,但现实在于,所谓的精英化教育已经是博士阶段的事情了。除了少数知名高校仍然重视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将其当作博士教育的过度来认真对待,多数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走入大众化的阶段。几年前就曾有人专门从招生数量、培养机制、课程设置、研究生学术水平等角度,做过相关的统计研究,结论也显示出硕士教育越来越明显的大众化倾向。而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比如一些民办高校比如北京城市学院等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对于高校来讲,越多的硕士点、博士点,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校实力和“政绩”的一种象征;对于学生来讲,考上研究生意味着可以暂时躲过就业的竞争,还可能意味着更为稳妥的就业几乎和更高的就业质量——但如果现在还是以“精英”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大惊小怪,就有些一厢情愿、不合时宜了。
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十年翻倍相对应的,是考研人数的连年递增。据悉,2012年硕士研究生共165.5万名考生参加,已是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考研,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考研梦想,但暂时的光荣与喜悦,却无法掩盖几年后的尴尬:研究生就业已不是那么靠谱。而以后,更多的人或许会习惯于此,对硕士生就业不及本科的现状,再无需大惊小怪。
当然,对于研究生就业必须理清的一个问题是,就业率是一方面,就业质量则是另一方面。虽然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但硕士生在总体就业质量上的比较优势却是依旧在的,这是知识力量或多或少的必然体现,只是与自身相比,研究生就业质量的也在随之下降,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大量研究生们科研能力的下降,产学研链条的断裂,双向型导师的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的下滑。而当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硕士生教育挥别精英化,转而走向大众化时代,硕士生们的就业又如何能够不下滑?
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众化趋势已经日渐明显。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研究生就业倘若不如本科生似乎令人难以接受,研究生的培养层次是相当高的,但现实在于,所谓的精英化教育已经是博士阶段的事情了。除了少数知名高校仍然重视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将其当作博士教育的过度来认真对待,多数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走入大众化的阶段。几年前就曾有人专门从招生数量、培养机制、课程设置、研究生学术水平等角度,做过相关的统计研究,结论也显示出硕士教育越来越明显的大众化倾向。而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比如一些民办高校比如北京城市学院等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对于高校来讲,越多的硕士点、博士点,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校实力和“政绩”的一种象征;对于学生来讲,考上研究生意味着可以暂时躲过就业的竞争,还可能意味着更为稳妥的就业几乎和更高的就业质量——但如果现在还是以“精英”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大惊小怪,就有些一厢情愿、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