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滨滨:研究生就业率低,折射人才培养硬伤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商都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2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十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且就业率开始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有大学老师表示,从市场来看,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7月16日中国广播网)
    
    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表面上看,似乎知识随着学历的增长而贬值。但是,单纯就此维度下结论,则显得有失严谨。不过,参数本身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现状,即“量大质低”,供需存在矛盾,社会尊重指数下滑。对此,舆论不乏指斥部分人考研动机不纯的声音,而更多人则将矛头对准了人才培养层面,由表及里,关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硬伤,也逐渐浮出水面。反思之余,笔者认为,研究生就业率低,根源在人才培养存在硬伤。
    
    研究生意味着深造知识,拥有广泛就业平台的一群人,盖因此,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考研成为很多应届生的选择,笔者就是其中一员,对此深有感触。而除了统招研究生,由于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重视,很多职场人士也投身其中,随之,在职研究生走俏。由此,研究生报考人数超百万,连年扩招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在新闻中研究生就业率低的现实状况下,将其完全归咎于研究生层面的滥竽充数,动机不纯,则有失偏颇。一方面,选择研究生是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在残酷的现实中,人人皆有追求自由,甚至逃避压力的方式,不过,研究生群体光环的逐渐消失也是不争事实;另一方面,虽然研究生有种种个体的考虑,但是瑕不掩瑜,着眼研究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如此言论,则有点强词夺理,甚至有为不健全的研究生机制推脱之嫌。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与西方完全相反,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意味着只要进来了,就 “成功”了一半。此外,细化到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向来饱受诟病。首先,在研究生考试中,关于泄题、潜规则的杂音不断,著名学者葛剑雄就曾在两会中提出过这一点。其次,在研究生院校中,很多大学没有相应的资质,导师形同虚设,不时爆出的学生为导师“打工”,以及导师到处开“皮包公司”等丑闻,就可见一斑。最后,在研究生教育中,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用性教育,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既然研究生千辛万苦挤上了这根独木桥,那么如果桥对面的风景丑陋,必然导致人往低处走,桥梁百蠹生。
    
    为今之计,既然研究生热度不减,那么就不妨严格准入机制,优中选优,让研究生队伍名副其实。此外,对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要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加强对于院校资质的审查力度,不符合的尽早取缔,而不是任由其鱼目混珠。最后,加强导师队伍的素质,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争取让研究生在这里学有所得,不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