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惊诧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楚天金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相比于能为母校“挣面子”的首次顺利就业,学生毕业后的业绩表现和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更能彰显高等教育的成色和本质。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十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研究生就业率开始下降。有统计数据称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7月16日中国广播网)
一组看似正确客观的数据,将高学历人群与现实生活境遇的“非对等”关联,瞬间提起了人们的关注兴趣,也引来了一些人士的担忧在研究生招生整体扩张的背景下,就业率如此不理想,这样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危机。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林林总总弊病的检讨,立即不绝于耳。
然而,对此“热点”,此刻有必要冷静思考,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真的不如本科甚至专科生吗?再或者,就业情况的高下就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吗?
首先,单一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恐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媒体早有报道,一些高校的本专科学生毕业前要顺利拿到毕业证,必须向学校上交有用人单位接收的就业协议书,至于学生是通过何种手段取得用人单位的签章则不会过问。这种以造假的方式提高所谓就业率的方式让公众对主要由校方提供的就业数据无法不产生怀疑。
还有,如今早已不是“一个单位呆一生”的年代,人才流动和跳槽转行越来越普遍,那种在学生毕业最初状态所做的就业率调查的正确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就业率不应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相比于能为母校“挣面子”的首次顺利就业,学生毕业后的业绩表现和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更能彰显高等教育的成色和本质。而这,显然,不是一两个浮于表面的所谓就业率数据所能体现得了的。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当前研究生的教育体制确存不少的弊病,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偏重于理论型人才,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研究生进入社会后“水土不服”,近年来,新设置的专业型研究生就是一种纠正;在培养方式上,以论文、证书的数量考核评优方式、部分高校形同虚设的导师制,也屡遭诟病。这些,都是值得反思和有待改革的。
因此,无论是社会评估研究生教育的得失,还是学子对于考研读研的抉择,就业率不应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否则,得出的判断难免有失偏颇。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十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研究生就业率开始下降。有统计数据称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7月16日中国广播网)
一组看似正确客观的数据,将高学历人群与现实生活境遇的“非对等”关联,瞬间提起了人们的关注兴趣,也引来了一些人士的担忧在研究生招生整体扩张的背景下,就业率如此不理想,这样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危机。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林林总总弊病的检讨,立即不绝于耳。
然而,对此“热点”,此刻有必要冷静思考,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真的不如本科甚至专科生吗?再或者,就业情况的高下就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吗?
首先,单一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恐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媒体早有报道,一些高校的本专科学生毕业前要顺利拿到毕业证,必须向学校上交有用人单位接收的就业协议书,至于学生是通过何种手段取得用人单位的签章则不会过问。这种以造假的方式提高所谓就业率的方式让公众对主要由校方提供的就业数据无法不产生怀疑。
还有,如今早已不是“一个单位呆一生”的年代,人才流动和跳槽转行越来越普遍,那种在学生毕业最初状态所做的就业率调查的正确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就业率不应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相比于能为母校“挣面子”的首次顺利就业,学生毕业后的业绩表现和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更能彰显高等教育的成色和本质。而这,显然,不是一两个浮于表面的所谓就业率数据所能体现得了的。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当前研究生的教育体制确存不少的弊病,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偏重于理论型人才,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研究生进入社会后“水土不服”,近年来,新设置的专业型研究生就是一种纠正;在培养方式上,以论文、证书的数量考核评优方式、部分高校形同虚设的导师制,也屡遭诟病。这些,都是值得反思和有待改革的。
因此,无论是社会评估研究生教育的得失,还是学子对于考研读研的抉择,就业率不应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否则,得出的判断难免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