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不能迷失了方向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长江商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2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十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且就业率开始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
扩招、就业,这是年年在谈论的话题,“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让这个话题变得更沉重。就业率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光靠简单的统计数字无法得出结论。但是,学历与就业率倒挂事实仍然可以成立,这多少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想象,高学历的意义与价值,乃至教育的作用,正在面临高度质疑。
不得不说,学历的含金量一直以来是通过就业水平来衡量的。随着就业环境每况愈下,尤其是学历、就业率出现倒挂,很多人认为学历严重贬值,学历高低与水平高低并不再能画等号。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经济视角,而它长期以来主导了人们对教育的判断。虽然教育产业化已如过街老鼠,但以经济视角看待学历、教育依然很流行,这种视角恰恰体现了教育产业化的内涵:教育不过是为市场输送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要遵循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却受到忽视。
事实上,我们一直未能正视研究生教育的真实目的。在教育发达国家,研究生是真正的研究型教育,或至少要区分出职业硕士、学术硕士的区别——前者让学生学会转引知识到实践领域,服务于职业发展;后者让学生走上研究、创造的道路,是为学术殿堂储备人才。当然,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有了专业、学术之分,但在教育功能上区别不大,研究方向与职业方向都很模糊,这种区分本身也不过是为了扩招而增设名目罢了。
没有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不可能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也不可能符合学术的需要,它在两头都没有着落。方向不明,扩招的动因就很可疑。如果说本科生扩招是普及高等教育,那么研究生扩招呢?事实上,研究生扩招从一开始就显示为缓冲就业压力的努力。这种扩招并非说明高等教育已经具备深造更多人才的实力,它只是用一个有缺陷的政策去填补另一个有缺陷的政策,希望用时间来稀释扩招政策的内在问题。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却因时间而被放得更大。
盲目扩招之下,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下滑。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没有方向,研究生教育可以没有门槛,质量要求可以不必那么高,教育资源、条件也就不是问题,扩招也就有了现实可能,而一个导师带上百个学生的奇观随之出现。研究生的师徒制,曾经是学术薪火传承的方式,学术的谱系就隐含其中,梳理师徒关系甚至就可以窥出一部学术、思想史,如今,这种师徒制已经徒有其名。
当然,我们用就业率来评判学历含金量,同样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需要强调的是,问题的根源不仅在扩招,更在于这个社会对教育存在着极端功利的认知态度,不仅是教育界,民间也是如此。至少,我们批判大学已经沦为工厂,却又在以工厂模式判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种认知框架下,教育被简单地认为是服务于就业的,保持教育、就业之间的平衡成为目的,教育产业化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不改变这种认知,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很难取得共识。(评论员:肖畅)
扩招、就业,这是年年在谈论的话题,“硕士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让这个话题变得更沉重。就业率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光靠简单的统计数字无法得出结论。但是,学历与就业率倒挂事实仍然可以成立,这多少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想象,高学历的意义与价值,乃至教育的作用,正在面临高度质疑。
不得不说,学历的含金量一直以来是通过就业水平来衡量的。随着就业环境每况愈下,尤其是学历、就业率出现倒挂,很多人认为学历严重贬值,学历高低与水平高低并不再能画等号。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经济视角,而它长期以来主导了人们对教育的判断。虽然教育产业化已如过街老鼠,但以经济视角看待学历、教育依然很流行,这种视角恰恰体现了教育产业化的内涵:教育不过是为市场输送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要遵循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却受到忽视。
事实上,我们一直未能正视研究生教育的真实目的。在教育发达国家,研究生是真正的研究型教育,或至少要区分出职业硕士、学术硕士的区别——前者让学生学会转引知识到实践领域,服务于职业发展;后者让学生走上研究、创造的道路,是为学术殿堂储备人才。当然,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有了专业、学术之分,但在教育功能上区别不大,研究方向与职业方向都很模糊,这种区分本身也不过是为了扩招而增设名目罢了。
没有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不可能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也不可能符合学术的需要,它在两头都没有着落。方向不明,扩招的动因就很可疑。如果说本科生扩招是普及高等教育,那么研究生扩招呢?事实上,研究生扩招从一开始就显示为缓冲就业压力的努力。这种扩招并非说明高等教育已经具备深造更多人才的实力,它只是用一个有缺陷的政策去填补另一个有缺陷的政策,希望用时间来稀释扩招政策的内在问题。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却因时间而被放得更大。
盲目扩招之下,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下滑。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没有方向,研究生教育可以没有门槛,质量要求可以不必那么高,教育资源、条件也就不是问题,扩招也就有了现实可能,而一个导师带上百个学生的奇观随之出现。研究生的师徒制,曾经是学术薪火传承的方式,学术的谱系就隐含其中,梳理师徒关系甚至就可以窥出一部学术、思想史,如今,这种师徒制已经徒有其名。
当然,我们用就业率来评判学历含金量,同样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需要强调的是,问题的根源不仅在扩招,更在于这个社会对教育存在着极端功利的认知态度,不仅是教育界,民间也是如此。至少,我们批判大学已经沦为工厂,却又在以工厂模式判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种认知框架下,教育被简单地认为是服务于就业的,保持教育、就业之间的平衡成为目的,教育产业化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不改变这种认知,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很难取得共识。(评论员: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