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研究生培养:10年扩招一倍
2012年05月23日
来源:新东方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对照2003年以来的研究生招生计划,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从2003年的开始,不同年份扩招规模和扩招幅度并不相同,但是,绝对的关键词是“扩招”。而到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
现在的研究生=过去的本科生?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被“批量”培养成研究生,这不免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其中最多的声音就是:现在的研究生是否已经等同于过去的本科生?有网友称:研究生要扩招到像大学生一样普遍吗?还有网友评论称:研究生就是大五、大六了。
笔者曾经经历了十年前的那次大扩招。扩招之前,笔者所在的学院每位研究生导师平均带一至三名研究生,而扩招之后,每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呈倍数增长,而这只是初期阶段。据悉,目前很多导师甚至带了30名左右的研究生,真可谓是“研究生班”了。扩招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的大幅下降。从近年来的一些有关研究生的新闻不难看出,“研究生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研究生论文枪手”、“研究生很难见到导师”、“本科就业难就考研”等等,研究生真的成为“批量生产”,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手段。但是研究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究竟如何?还有待考究。
研究生扩招之根源所在
研究生扩招了,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上升?从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看,上升是一定的。那么,我国每年究竟有多少研究生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性工作?国家每年培养了多少核心研究型人才?笔者不得而知,不过简单判断,我国目前还尚未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研究型人才培养也不尽如人意。那么,为啥要扩招?很多人都把研究生“扩招”归咎于就业压力。因为本科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继续读研一来可以缓解当年就业的压力,二来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此外,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就业单位会以学生的学历以及就读学校的优劣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所以也迫使一部分本科未能就读到我国“985”或者“211”院校的学生把考研作为“二次投胎”的机会。曾有消息称,不少普通院校的学生自入学之日起便埋头一心考研,学校也为此大开绿灯,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自习安排,都是为了考研而准备,这也造成了,大批专科、三本院校的学生能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原因。
随之而来的尴尬就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仅考察学生的研究生学历,还考察学生本科就读的院校,例如本硕博都就读清华的学生则为“根红苗正”,用人单位都喜欢招录,而本科就读一所普通高校,研究生考入清华或北大者,则在就业过程中会打折扣。
扩招可以增强国民教育水平,但教育不能失了水准
我国实行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制度,笔者以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的国民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十年的扩招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效应,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不好或者不合理的现象产生,所以,扩招不予评价,但教育不能失了水准,希望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明白自己所学之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