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研究生创新是一个有力杠杆

2012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报载,武汉大学将从今年起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引人瞩目的是,该校推出“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每年投入2000万元对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出众的研究生进行重奖,此举涉及全校2000余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
    
    研究生是高校重要的科研力量。据统计,武大发表在SCI上的论文,有六成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更是科研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吸引、培养有天赋并有志于从事科研的青年人才,意义重大。武大每年用于奖励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经费达到2000万元,一名优秀博士研究生一年最高可获8万元奖励。笔者以为,这种重奖激励不止是在物质层面上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更是一种价值层面的导向,是对正确学术导向的肯定,和对当下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纠偏。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导师负责制。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和生活全方位负责。导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学术“传帮带”关系、亲如家人的伦理情感关系,也是现代科研团队中的合作关系。但是毋庸讳言,受扩招、市场经济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下师生关系逐渐变味,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师出钱学生干活”饱受诟病,这种模式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
    
    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发现、提出本专业的问题并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它的培养要求与本科生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它并不强调掌握知识这种简单“复制”的思维,而是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般来说,研究生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着极强的潜在创新思维和能力。但是这种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导师的指引,需要有激励机制将其激发出来。如果师生关系成了市场化的“老板雇工”关系,快餐化的“项目合作”关系,导师将失却对学生“导”之以“道”的庄重职责,学生也将失却对学术“研”之以“新”的严谨态度,而以打工仔的心态汲汲于日常营生为先,由此出现导师不“导”,研究生不“研”的双“输”局面。
    
    笔者以为,设置重奖激励将恢复导师的“导”和研究生的“研”的统一,使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前沿、研究能力得到导师学术上的指导,而且自己也从“稻粱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专心、潜心于科研工作,发展并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学术研究上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当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大投入、重奖激励只是其中的一个杠杆,还需要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建设优质课程,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机会,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徐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