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百所高校大调研:博士也要“宽进严出”

2012年02月16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记者获悉,教育部相关司局会同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对现行的博士生培养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全国百余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撰写了详细的报告,并为此召开了数场专题座谈会,形成了一份名为《改进和完善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调研报告》(下文简称“调研报告”)。
    
    截至2010年底,博士生招生规模达6.38万人,博士生在校生25.9万人,博士学位授予量已突破5万人。
    
    调研报告认为,当前博士生培养机制并不能够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需求”。为此,给出改革建议,一方面加大对于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掌控,提高淘汰率;同时,也能够加大对于博士生的资助力度,使其能够有更多精力集中于学习和研究。
    
    “严出”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条例》至今,最初的头十年(1981-1991年),招生规模基本保持在2000-3000人。后来随着高校扩招,博士生也越来越多。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博士生在校人数已逾26万人。
    
    如果将中国高校的博士生培养比作开车进入一个隧道的话,现在是进入隧道的人越来越多,而从隧道出来的人也日渐增长,这与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实行的“宽进严出”有很大的不同。
    
    此前,南开大学曾经爆出100余名博士生因为论文质量等原因无法毕业的新闻,其实熟悉该校情况的教育界人士透露,即便提高了要求,但南开大学的博士生淘汰率不过在6%-10%之间,“与国际上同行的淘汰率相差还很远。”
    
    调研报告显示,国外的博士培养中,淘汰率很高,“严出”特点很明确。比如美国大学博士淘汰比率理工科一般为30%-40%,社会科学为40%-50%,人文学科为50%-60%,很多博士生在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或学位论文阶段被淘汰。
    
    “从国际经验看,淘汰机制的建立,其实是为了提高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为了更多学生能够积极学习,也可以促使导师花更大的精力在培养学生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外面拉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史静寰教授如是说。
    
    在国内高校,博士生对于自己导师经常用“老板”来形容。
    
    有一位目前在中国顶尖高校计算机系就读的博士生在接受采访时抱怨,现在自己有一半的工作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里“给老板打工上”。
    
    “导师平常也不经常见面,都是自己选的。一个课题上次做到一半,才发现国外已有人做了,还得推倒重来。”该博士生说。
    
    因此,在制定政策者看来,拟议中的加大博士生淘汰率的政策建议,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倒逼”高校的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用在自己博士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之上。
    
    在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随着中国博士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建议建立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加大博士生的淘汰率,对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博士生可以分流为硕士生。
    
    提升资助水平
    
    调研报告中,引人瞩目的政策建议还有:建议大幅度提高博士的资助水平。
    
    “较高的资助水平是吸引优秀的研究人才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调研报告如是说。
    
    “钱给得太少了,博士生好多都二十八九了,甚至有孩子,这点资助根本不够日常开销。”上述计算机在读博士称。
    
    据他介绍,学校每月给1550元的补贴,再加上参与导师的项目的补助,总数不过2000多块。而在北京读书,需要很多日常的支出,再加上家在外地,每年两次的探亲,“都是坐火车来回,但还是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