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讲义:马哲第三章答疑解惑(一) 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被否定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4.为什么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性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在这里“擒”和“纵”,“取”和“予”各是一对矛盾。这句话体现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这种曲折性,在“擒”、“取”的道路中会出现“纵”和“予”。
“欲擒故纵”,首先确定目标,即是要擒拿的对象,这就是欲擒,故纵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擒拿的目的。因此,遵循的方法论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是如此,首先确定取的对象,并且给与索取对象一定的方便,目的还是为了取之,而且更完整的取之,更彻底的取之。例如,警察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发现某个犯罪嫌疑人,但是,警察却不去直接抓他,而是在暗中监视,让他跟其同伙联系,在掌握足够的证据以后,撒下一张大网,把犯罪嫌疑人所在的组织一网打尽。
因此,我们可以说“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