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2008年04月15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无独有偶,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达到总分值的四分之一。“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加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精神实质上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乃至今年八月即将召开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去年大纲对这一章作出了重大修订,几乎是以全新内容推出了“真理和价值”这一节,这是哲学课程也是整个政治大纲中惟一出现的整节调整。因此,认识论部分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特别是“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这个知识点的内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表述得精当透辟,在公共课体系中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理论制高点,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无论是否命题,命什么类型的题,都应当认真把握。遇题则成为答案,无题亦能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理论底蕴。(第七章)。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唯物史观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