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2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学校领导不能把一味升博、升硕当作政绩来追求

  [主持人]:这样也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责任心,责任心真是特别的重要。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有过多过滥的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经南】:这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社会和教育家,以及政府都认识到高等学校要分类管理,不同类的高等学校要有不同的评估体系,使得他按照自己的评估体系和定位来建设自己的学校,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不要一味的追求什么专科升本科,本科就找硕士点,有了硕士点又去找博士点,所以的确或多或少的我承认存在着有些点过滥的这种情况,要规范这种情况,要进行我们国家大学的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提出不同类型学校的评估方式和定位,而且把它相对的固定,这样各个类的学校有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目标,在这个追求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地提升自己,优化自己,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不然的话,我们有些官员或者有些学校领导,总是把升博、升硕当做自己的政绩来追求,那就不适合于这种分类管理和指导的办学理念。

培养学术大师先从基础教育抓起

  [主持人]:通过以上的措施,也是会使研究生在面向就业的时候,能够目标更明确,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考研究生,一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逃避,因为现在有很多本科生就业太难了,大家都去考研,我们有一位网友想问嘉宾,我们武汉大学在招收研究生的生源问题上,有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

  【刘经南】:没有,因为这个我们现在的办法是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通过广泛的宣传,而且多种方式的宣传,比方说把本校的,特别是外校的一些优秀的生源组织到学校进行参观、学习,而且我们鼓励外校的本科生到我们这儿来进行学术的交流,甚至课程打通的这种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吧,来吸收优秀的生源。

  [主持人]:更多优秀的生源来到我们武汉大学。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中国已经很久没有出学术大师了,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培育出学术大师的需要?

  【刘经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也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我记得温总理去拜访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老前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要培养出学术大师,需要从现在的基础教育开始,就要做起,我们社会,我们的家长们要改变一些观念。

  [主持人]:改变什么样的观念?

  【刘经南】:就是要按孩子的天性去培养他,因为我们认为,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因为他是人类,他就有创新,有探索的天性,这已经通过一代一代的遗传基因固化在我们人的身上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也好,社会也好,只是按照大人的模式来塑造孩子,把他们创新的灵感和天性一点一滴的从小就把它扼杀住了,就削掉了,这个不适合大师的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大师级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下,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下,或者在训斥的环境下,他能否有创新的思想,成为知识面非常宽厚的人才呢?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要有宽松的环境,从小要有宽松的环境。所以现在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营造一种非常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学习,就是我们感觉到,我们国家由于人口多,竞争压力很大,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的,而且一下子很难改。

  [主持人]:孩子的天性就被管住了,无法释放。

  【刘经南】:所以我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课程不是很重,学生选课的自由完全凭他的兴趣来任意的选课,当然选课有科学的设计,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转专业,自由的挑选专业,在转专业上面都给予一些辅导、指导,和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转,就是营造这样一个让他的天性恢复的过程,在宽松的环境下,使他养成创新的灵感和恢复到探索欲的这种激情。然后,学生也让他多参加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自发的组织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包括诗社,文艺节目表演,摄影,体育等等,或者科学探索,做实验,他们感兴趣的,让他们通过第二课堂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探索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这都是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们要更强调“少塑造、多培育”这样一种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多种文化的交错中得到熏陶,这样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相信会有学术大师出现。

  [主持人]:我们也十分相信,像武汉大学这样,学校方面努力,然后让学生找回天性,这样对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您说的学生参加社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我觉得在工作实践中非常有帮助的?

  【刘经南】:而且可以解决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社团过程中,他们自主、自发的活动特别容易启发他们的领导才能。

  [主持人]:和创造力。而且也是在社团,在学校其它一些小的活动里,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刘经南】:对。

  [主持人]:下面有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个网友,他说刘校长您好,非常欢迎您来到强国论坛,在创新和收入两方面,您觉得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和其他高校有区别吗?武汉大学更倾向于哪个方面?

  【刘经南】:创新和收入。

  [主持人]:他前面没有写定语,我们理解创新可能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然后导师的收入和其他高校有区别吗?因为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师授课,导师指导,以及课题研究,都是在处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否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我们能够给他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忧愁,让他们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多顾虑,跟学生沟通的时候会更好。

  【刘经南】:对,学校是营造一种氛围,鼓励教师创新,而且实际上有一定的对所有大学的老师,在面临这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在大学里面也面临着一些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的一对一的竞争,而是面向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你能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服务,如果你提供不了更多的服务和资源,那你就落后了,导师面临着这个压力。这样逼得这些导师们不断地提高自己来学习,同时也需要他们跟学生进行互动,因为只有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从学生那里可以吸取营养,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发散,老师更有活力,一旦导师对国家的贡献更多了,服务更多了,他的收入也会多起来,所以我们在贡献上来讲自己的待遇。

现行高校收费标准基本上是合理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物价上涨的很快,国家给予研究生的生活补贴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呢?在这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还有一位网友说,有人说在中国有很多人,很多贫困学生是上不起大学,都是由于学校收费太高,您觉得有什么样的看法?

  【刘经南】:这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增加对学生的生活补贴。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学校实力的提高和这个导师能力的提高,我相信国家一点,学校一点,导师一点,三个一点能够使得研究生的补贴进行增加,而且我们现在也在做,像最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努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在我们学校设立了很多很多的奖学金和贫困学生的资助基金,甚至有的学生,我可以跟你讲一个情况,很多学生一年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和贫困生的资助金,一年的收入,一个硕士可以拿到一万左右,有的博士会拿到两到三万,都有这样的情况,当然是要优秀的。

  [主持人]:这个是好事情。

  【刘经南】:国家在提高,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努力,导师在努力,所以这三个努力,我认为研究生的补贴会得到提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学费问题,实际上曾经有一个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认为现阶段我们学校采取这样一个政策,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采取国家支持为主,家长也承担一部分,这样一个政策,所以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四到五千,大城市一般都是这样一个标准,个别的专业,像艺术类的专业就高一点,要八千左右吧,甚至九千吧,一年。我认为现在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一般是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计算,都是在一个本科生的成本,都是在一万七到一万九,甚至两万这种水平,不同的城市。现在国家一般给六千多到七千这个水平,学生是四到五千这个水平,所以还不够它的成本,这个成本部分是靠学校老师们的努力,通过为社会服务争取各种各样的资源来补贴的,所以,基本上能够使得我们现在的学生的培养还能够维持下去,实在不够的如果要增加学校资源的,学校就靠一点贷款来改善学校的资源,改善学校的环境,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是这么样一个模式。

  所以,我认为目前四到五千这样一个收费的标准,是基本合理的,是符合我们国家现在的这样一个现实状态,我们通过广泛的调查,大概有60%多到70%的家庭,能够承受得起这个四到五千的学费标准,但是有20%的家庭是有困难的,有10%左右还多一点家庭,是完全不能承受这种的。现在学校和国家,通过奖、贷、助、补、免,这样的措施来解决所谓贫困生缴费比较贵的问题。

  [主持人]:通过刘校长的介绍,我们也知道刘校长在我们武汉大学,也是对贫困学生有很多贴心的服务和帮助,我还知道其实还有绿色通道,是吧。

  【刘经南】:对。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