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温 人大“考研一幢楼”热闹已成旧景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上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无法达到如此的增幅,研究生看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远远无法与庞大的研究生就业人数相平衡。
“学历不等于能力”
研究生毕业“落实率”走低,一般可归结为硕士研究生数量太多、质量下降,应用型培养模式缺失,用人单位选人趋于理性,而研究生择业还不够理性等问题。
有专家强调,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应对就业的有效方式。高校除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加大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力度。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可最终能以学术为终身职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研究生走向了各行各业,而他们所接受的学术型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学校积极做好各方面改革的同时,研究生本身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积极面对就业。北京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这些情况。教育质量下降也是相对的,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还是不断向前发展,实际上是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了。优秀的毕业生表现更加突出,可以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育质量不高,而面临就业难的多是这些毕业生。”
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向笔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学历不等于能力,没有能力,不管多高的学历都会面临就业难。所以,对很多毕业生来讲,与其问:‘我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研究生期间我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了么?’”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朱佳生认为:“不必把目光过分集中在研究生的初就业上,从长远来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更有发展后劲。人才的成长必得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锤炼。”
【上一页】